有一天,兩個學生去請教他們的希臘老師。問道:“老師,究竟什么叫詭辯呢?”
希臘老師望望學生,想了一會,說:“有兩個人到我這里做客,一個很愛干凈,一個很臟。我請他們兩個人洗澡,你們想想誰會洗澡呢?”
學生脫口而出:“那還用說,當然是那個臟的。”
希臘老師搖搖頭說:“不對,是干凈的去洗。因為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愛清潔的習慣。而臟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根本就不想洗。你們再仔細想想,是誰洗澡了呢?”
學生忙改口:“愛干凈的!”
“不對,是臟人,因為他更需要洗澡,”老師反駁后再次問學生,“這么看來,誰洗澡了呢?”
“臟人!”學生只好又改回原來的答案。
“又錯了,當然是兩個一起洗了。”老師說,“愛干凈的有洗澡的習慣,臟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樣,到底誰洗了呢?”
“那……老師你好像每次說的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我們該怎樣理解呢?”
“這很簡單,你們看,這就是詭辯。”
希臘老師對“誰去洗”問題有兩種回答方法,一是“需要洗”的人去洗,一是讓“有洗的習慣”者去洗。于是,對同一問題的任何一種回答,他都可以任意地肯定或否定。這確是一種典型的詭辯術(shù)。所以我們在討論哲學或其它理論問題時,就要注意命題、論點和論據(jù)是否都處在同一平面,是否都針對同一焦點。不然,看似討論得很熱鬧,其實永遠不會有真正的結(jié)論或進展。
祝琴薦自《交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