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國家何民族,也都承認,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也許羅馬尼亞朋友更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我們剛剛抵達羅馬尼亞,還沒顧得上休整,羅馬尼亞朋友即帶我們來到首都布加勒斯特最有名的羅馬尼亞土菜館——尼科雷什帝進了訪羅第一餐。
尼科雷什帝菜館設在一棟小樓的地下一層半的幾大間房子里。餐廳墻上掛著黑熊皮、鹿皮、鹿角、牛頭、牛角,最顯眼的是羽毛鮮艷的野雞標本,張著翅膀,飄飄欲飛,給人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不一會兒,羅馬尼亞有名的酸青椒、生菜卷、烤肉等各類美味佳肴就擺上了餐桌。由于剛剛經歷近30小時的轉機飛行,加之時差的關系,眼皮子直打架,提不起精神,只好看著葡萄美酒和美味佳肴發愣了。
羅方陪同、羅馬尼亞國家廣播電臺外事處長山大先生以為我們不喜歡這些土菜,有些不安地道歉說再換些品種。他說:“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羅馬尼亞的菜肴肯定不如你們的中餐有味道。今天帶你們來這兒,是想讓你們了解一下羅馬尼亞的飲食文化。我讀過一本中文書,其中寫道中國漢代一位先生不遠萬里來到我國黑海地區訪問,他很喜歡我們的鄉土菜肴。”他還介紹說,羅馬尼亞的飲食文化是典型的東歐風格外加一點兒巴爾干與法國風味,城鄉里的大多數餐廳為法式餐館。由于羅馬尼亞人不大喜歡上餐館吃飯,近幾年布加勒斯特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就開了一些羅馬尼亞土菜館以吸引人們到餐館聚會就餐。出于禮貌,我們便努力嘗了嘗各種菜肴的口味,吃了一片面包,就匆匆結束了這訪羅的第一餐,跑回賓館睡覺倒時差去了。
第二天中年,羅馬尼亞國家電臺執行臺長德拉高什·舍素奴在距離首都30公里的巴斯庫姆餐廳宴請我們一行。沒想到,這也是一間土菜館,規模比尼科雷什帝菜館大幾倍。熱情的東道主還邀請兩位既是企業老板又是羅眾議院議員的朋友作陪,這里的土菜雖好,但雙方的興趣集中在文化、信息和合作交流上,誰也沒顧上品味美酒佳肴。
三天后,在羅馬尼亞的第二大城市康斯坦察市,東道主又帶我們走進了坐落在黑海岸邊的一家羅馬尼亞烤肉館,第三次讓我們享受了羅馬尼亞風味菜肴。這家店羅文縮寫為RSTA, 剛一走進這家店時便有一種面熟之感,原來這里的裝飾和陳設與美國西部電影大片里的酒館非常相像。壁爐上方的墻上掛一幅木雕畫,兩側墻上貼滿了黑熊、野豬、山羊、兔子等各種動物的皮毛;粗木板頂棚下,一只古老的木制車輪吊在空中,那是吊燈架;雄鷹標本的兩只大眼睛也似兩盞明亮的燈;腳踩著的是用一段段半圓木鋪就的地板,凹凸不平卻別有一番情趣。再看那服務人員,漂亮的姑娘雖身著裙裝,但腰間那幾寸寬的皮帶一扎,便平添許多粗獷的山野之風;而那男服務生的衣著打扮,更活靈活現地“復原”了美國西部牛仔。
在我們一切從簡的要求下,東道主讓我們自己點菜??粗橇_文菜譜,還真不知如何是好。主人介紹說羅馬尼亞人的飲食習慣重視午餐,早晚餐比較簡單。午餐以湯開始,然后是主菜(通常是以烤豬肉、牛肉、雞肉為主,蔬菜為輔)。烹飪肉食的方法是燒烤、水煮和干腌,蔬菜除了拌沙拉就是酸腌。也許是“酸菜”更能幫助消化肉食OB?羅馬尼亞人的主食是面包、牛奶和各種甜點。幾經周折,我點了一份烤里脊、一份生西紅柿??啥松蟻硪豢?,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這并不是在中國或美國見過的那種烤肉片,而是把里脊肉編成辮子狀放在盤里。而另一盤卻只有一卷西紅柿皮兒,原本想多吃點蔬菜的我只好暗笑自己的無知了,于是猜想羅馬尼亞的蔬菜一定非常昂貴。難怪一些中國東北的農民要到羅馬尼亞租地種蔬菜呢!
烤肉店老板非常好客,當他得知我們是來自中國的記者,便主動帶我各處參觀,還邀我到他的經理辦公室小坐,并在桌前與我照了一張合影。他友好地表示,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偉大而神秘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