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文化差異造成一些不同,有時候看起來還真是可愛。
1.選修中國文化課的學生們想送老師一個玩具熊貓做禮物,但是買不到。他們就買了一只雪白的北極熊玩具,把它的眼圈、耳朵和爪子染成黑色。
2.公寓附近那家租賃錄像帶和DVD的店,光線很暗,柜臺特別高,所有的人都只能站在特制的小凳子上才能夠得著。柜臺上有兩張紙條,一個寫:“是的,我們也知道柜臺太高了!”另一個寫:“我們也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高!”
3.去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借書卡,只要給他們看一個有你名字、地址以及蓋上郵戳的信封,證明你是住在這個地址就行了。其他方便的公用福利還包括紐約隨處可見的投幣電話。一次我們想去某家著名的連鎖披薩店吃飯。朋友隨手拿起一個話筒,撥了個號碼就問我們最近的分店在哪里(因為是免費咨詢電話不需要投幣)。
接線員小姐問了我們的方位,說:“再往前走5分鐘!就在你們前面!”
4.看美國電視劇里,男生總是回到臥室,鞋子也不脫就睡下了。當時想這多臟啊!在華盛頓特區的時候在外面走了一整天,回到賓館把鞋子脫下來一看,還用手抹了下鞋底,一絲灰都沒有!
5.在雜志社實習,老師教我怎么用編輯部手稿庫系統。費了很多時間都沒有成功,剛寫的東西還被抹掉了。我忍不住把手伸過去,按了個類似“Ctrl+C”這樣的快捷鍵,馬上就OK了。老師呆了半天,驚呼:“你真是個天才!中國人老是覺得美國人游戲人生、幽默狡猾,其實都是受了好萊塢電影的誤導。事實上很多美國人都老老實實地聽從別人的指示、使用任何產品都仔細閱讀說明書的每一項條款、工作完全依靠電腦卻不知道什么快捷鍵。”
6.大熱電視系列劇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是HBO電視臺出品的,反映在紐約這個花花都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夜生活。HBO里也充斥著年輕前衛的俊男靚女,但是他們總是委屈地向中國小朋友辯解:“這只是電視!我們可從來不過這樣的生活!”他們周一周五下班會直接回家,從不會穿惹眼火辣的花衣裳在大街上走來走去。
7.機場是每個城市的第一印象。華盛頓特區的機場非常有氣勢,隔幾米地板上就是用馬賽克拼出來的巨型圖畫,很有氣派。波士頓的機場就比較家常,賣些同樣家常的面包點心。而洛杉磯機場里來來往往的人,穿的都是熱帶風情的大花短褲。
8.紐約博物館多,街頭藝術家也很多。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美國手工藝博物館的那條小街上,有個年輕女孩子在一個矮凳子上畫很小幅的天使,畫風很幼稚、顏色粉粉嫩嫩的。這些單純可愛的圖畫吸引了很多買主。20美元的價格一點也不便宜,但是可以把孩子的名字寫在上面,掛在孩子的房間里,真是叫人高興的事兒呢。
9.住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公寓里,每天到樓下的餐廳吃意大利面。炒意大利面的小個子西班牙人面龐黝黑,一般他炒到一半會問:“Oriental sauce or tomato sauce(前者大概是一種東方口味的醬汁,后者是番茄醬)?”“Soy sauce(醬油)!”“Soy sauce?”每次他聽到這個都會睜大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得到我們肯定的答復后他便會無可奈何地到廚房里去把醬油拿出來。
10.傍晚去華盛頓的喬治郡大學,見一位老爺爺在樹下仰頭呼喚:“Peter!”立時就有一只黑色的小松鼠,順著樹干伶俐地跑下來,吃老爺爺喂的果實。老爺爺說自己是大學里的教授,有一天和這只松鼠交上了朋友,就每天傍晚來喂它吃食。“那您為什么給它起名字叫Peter?”“因為我就叫Peter啊!”
(摘自《智慧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