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國成千上萬夢寐以求想讀研的莘莘學子復雜目光的注視下,“飛人”劉翔開始了他在上海華師大“碩博連讀”的生涯(見10月10日《江南時報》)。善于跨欄的他這一步就跨越了兩個欄桿:碩士生入學考試和博士生入學考試。不過用跨欄相比有點夸張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欄。劉翔不過是在眾多高校發起的對自己的“爭奪戰”中,出于對母校情誼的考慮而選擇了華師大,恩賜的意味是很明顯的。華師大感恩戴德之不暇,又哪里敢設什么欄呢?
華師大對劉翔的態度,不像是對待一個學生,而像是對待一個國王:培養方案是“量身定制”的,授課是由10多位教授組成導師組“上門”提供的。對所有這一切,劉翔沒有表現出一個學生應有的謙恭,而是大剌剌地接受下來了。在這里,劉翔的傲慢和大學的媚態,恰成鮮明的對比。
對劉翔的傲慢,我想我們不必厚責。誰讓他有爹媽給予的一副健腿呢?誰讓那么多的高校都哭著喊著求他入學呢?他還年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他對此會有所察覺。倒是對高校的媚態,我們不能原諒,因為這意味著大學精神的淪喪。而大學精神之于大學,恰如靈魂之于我們每個人,一旦淪喪,大學也就不復為大學了。
那么什么是大學精神呢?自1816年洪堡創建柏林大學,學術開始進入大學殿堂開始,現代大學精神就可以簡單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大學是求真的而不是求利的。一般認為,“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經過所在的大學人的長期努力,積淀而成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在“大學精神”支配下的大學,應該表現出“對人類價值的終極關懷,對人類缺陷的深深憂慮,對人類出路的苦苦探究……”等等。
但眾多大學爭奪劉翔所表現出來的,恰恰是一種強烈的趨利性!他們看中的是劉翔頭上的“體育明星”的光環,想借招收劉翔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至于劉翔是不是達到了一個研究生應該具備的學術水平,倒不是他們認真考慮的。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并獲得隨之而來的種種好處,損害了公平這一基本的社會價值不要緊,降低了研究生水平也不要緊,放棄了一所大學應有的尊嚴更不要緊。
應該承認,大學同其它社會機構一樣,植根于社會,受制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但社會的現實價值存在總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變性等特征,但大學的價值觀念由于受到歷史文化積淀的影響,具有擺脫短期功利狹隘性的特質。一個社會一旦出現了負價值,主要要靠特立獨行的大學來擔負起糾偏的使命。但中國的大學,在一個一夜躥紅的體育明星面前,表現得比普通的追星族還要狂熱,沒有哪怕是一點點糾偏的意識———這樣的大學,又怎么能夠不讓人擔憂呢?
(王春良摘自《青年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