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俗稱打嗝,現代醫學稱為膈肌痙攣。表現為陣發性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并可影響說話、吃飯及睡眠。中醫認為本癥多由邪氣積滯,暴怒氣逆或用藥不當,吃生冷或飲食過快,使胃膈之氣失去肅降,逆而上沖所致。

1.預備式
取坐位,雙腳平放與肩同寬,腳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雙目平視微閉,全身放松,呼吸調勻,意守丹田1~2分鐘。

2.揉按天突穴
用右手拇指放置于天突穴,由輕漸重、由重到輕地揉按0.5~1分鐘。
功效:降逆止嗝,理氣化痰。

3.掌揉膻中穴
用右(左)手掌根放置于膻中穴,順時針方向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
功效:理氣散淤,寬胸利膈。

4.指壓中脘穴
用右(左)手拇指按壓中脘穴,其余四指并攏,靠于拇指指間關節,適當用力按壓0.5~1分鐘。
功效:理氣和中,消食去滯。

5.掌推上腹
左手掌疊放于右手背上,用右手掌根適當用力從胸骨劍突下緣推至肚臍,反復操作30~50遍。
功效:通腑利膈,和胃化食。

6.團摩上腹
以左手掌心疊放于右手背上,用右手掌根置放于上腹部,適當用力做順時針圓形摩動30~50遍。
功效:寬胸理氣,健脾和胃。

7.揉按氣海穴
以右(左)手拇指按壓氣海穴,其余四指并攏,靠于拇指指間關節,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
功效:培補元氣,納氣歸元。

8.拳捶背心
取坐位,背部伸直,雙手捏為拳狀,用拳頭內側緣(即虎口一側)適當用力交替捶擊背部10~20遍。
功效:振奮背陽,順氣寬胸。

9.合按內、外關穴
用手的中指和拇指分別置于對側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用力按壓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和中理氣,安神鎮痛。

10.掐合谷穴
用一手指尖,按于對側合谷穴(位于第二掌骨中點外側,即虎口處),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掐壓0.5~1分鐘。
功效:理氣通腑,解痙止嗝。

11.按揉足三里穴
取坐位,身體前傾,將拇指指尖放在同側足三里上,適當用力掐按0.5~1分鐘。
功效:補脾健胃,調和氣血。
自我按摩對胃腸神經官能癥所引起的呃逆療效明顯。呃逆與情緒變化有關者,應避免精神刺激;與飲食有關者,應禁食煙、酒和辛辣、寒涼之品;若久病、重病體衰而出現低微呃聲者,則常為危象,當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