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當他父母都還健在時,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比如:經濟不太寬裕啦,房子太擁擠啦,父母身體還很硬朗、年紀不是太大啦等,而沒有考慮將孤獨的父母從偏遠的鄉下接到自己身邊。忽然有一天,他的父親病逝了。他說:送走了父親,看到母親孤單、日漸消瘦的身影時,那酸楚無以言表,內心一下子慚愧起來。“子欲孝,親不在”,真是悔恨不已。雖然將所有的悔恨化作愛來報答母親,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從內心深處把對父親的愧疚抹去。
還有一位朋友,在德國完成博士學業,現為香港一公司高管。每年其父生日,總要返鄉,陪父親小住三兩日,已形成慣例。問其緣由,他的回答頗為有趣:我們在生活中常有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撿到10元錢或丟失10元錢,同是等值的10元,你偶然得到它的欣悅、與你不小心失去它的沮喪遠不能相提并論。為此,在不斷搏命事業與財富的同時,為不使自己的人生有過多的遺憾,我選擇了一種盡可能周全的生存方式。反過來看,每年陪老父這幾日,帶給他的快樂,遠甚于我這幾天微不足道的時間損失,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聽罷此君一席高論,深以為然。拋開傳統文化層面的人倫孝道不談, 其以極小的時間成本代價獲得了極高的道德與情感回報,這是極為值得提倡的。
作為一本深受老年讀者喜愛的大眾健康讀物,《家庭醫藥》每期都有眾多名醫、專家為讀者提供詳細而通俗的用藥指導和治病良方,對讀者的健康進行全方位的服務。這是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中老年讀者朋友一致贊賞和肯定的。《家庭醫藥》“分享健康”公益大行動的舉辦,也是希望通過雜志社和讀者的共同努力,讓《家庭醫藥》的關愛和呵護走進更多的家庭,帶給更多的老人。把《家庭醫藥》送給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在家中都可以看到名醫、專家們對一種藥、一個病的講解,學會一些必需的就醫選藥知識,掌握科學的健康理念和常識,換取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這不也是以極小的經濟成本代價換取極高的道德和情感回報嗎?
趁自己的父母都健在時,從精神上給老人多點安慰,多抽點時間陪陪老人,以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上的需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要知道,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