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浴并不神秘,古代宮廷中就有以麝香、沉香或其他中藥配伍煎湯,倒入浴桶中進行香湯沐浴,起提神醒腦、消除疲勞之效,楊貴妃沐浴華清池及慈禧每日牛奶浴身就是著名的史例。民間常用菖蒲、艾葉等煎水給小孩洗浴,以防疫保健。時下流行的溫泉療養,其中也吸收了中藥浴的內容。
根據洗浴者身體浸入浴液的程度不同,中藥浴可分為3類:全身藥浴,即頭以下的部位全部浸入藥浴液中;半身藥浴,即腰以下的部位浸入藥浴中;局部藥浴,即身體的某一部分浸泡在藥浴中,按具體浸泡的部位還可細分為足浴、坐浴、手浴、面浴、眼浴等。
藥浴好處多
中藥浴作為透皮治療方法,既可治療皮膚病,也可治療其他疾病,如急性乳腺炎、霉菌性陰道炎、慢性前列腺炎、流淚癥、痔瘡等。一些芳香性成分經熱蒸氣由呼吸系統進人體內,可直接改善患者的情緒,也是人們健身、美膚、美容的重要方法。
中藥浴能隨證加減、靈活辨證,針對性強,且廉價無痛苦。此外,操作簡單,便于患者實施自我藥療,也安全可靠,能避免其它給藥途徑所引起的毒副反應。
藥浴經驗方
疲勞適量的松樹葉和柏樹葉,加水煮汁后沐浴;或用鮮薄荷200克或干薄荷葉50克,水煎煮后洗浴。
眼疾可用冬桑葉適量,煎湯,日日溫洗眼睛可治療迎風流淚。另可將菊花、大青葉、桑葉、竹葉之類的中藥煎水,趁熱以蒸汽熏眼明目。
銀屑病花椒、枯礬各120克,野菊花250克,樸硝500克,煎后全身泡浴;或用黃芩、苦參、薄荷、敗醬草、牡丹皮、白蘚皮、天冬、赤芍、連翹各9克,將兩副藥加水煎煮后,浸洗全身30分鐘。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片姜黃、澤蘭葉各20克,當歸、防風、五倍子、黃柏、苦參、土茯苓、白蘚皮、蒲公英、透骨草、急性子、側柏葉各15克,水煎40分鐘,浴洗疼痛關節,每日3次,每次1小時。
骨質增生防風、荊芥、川芎、黃柏、甘草各6克,全當歸、蒼術、丹參各10克,煎湯沐浴。
慢性肛門疾病(痔瘡、肛裂、肛瘺、肛門瘙癢等) 魚腥草30克,馬齒莧、苦楝皮、芒硝各15克,煎汁后淋洗患處,每日3次。
小貼士
● 浴室既要通風良好,又要保暖,沐浴者應避免風吹而受寒感冒。浴后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干凈,拭干皮膚,及時穿衣服。浴后還宜適當飲水或喝些飲料,以補充水分。
● 飯前不宜藥浴,以防大量出汗致虛脫及低血糖休克;飯后半小時,也不要立即浸泡藥浴,一般應在1小時后進行,以免熱水擴張周圍肢體血管,使胃腸道血液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引起惡心、嘔吐。
● 劇烈運動或功能鍛煉之后,長途旅行及酗酒后不可馬上泡藥浴,以免引發事故。
●傳染病患者不宜在公共浴池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