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26歲的女子,有著令人羨慕的家庭和工作。但是別人不知道我內心的痛苦——我極其害怕與人交往。每次與人相處時,總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受人忽視、輕視,會感覺自己臉紅,眼神極度焦慮,表情僵硬。嚴重時大腦一片空白,聽不進別人所說的話,語無倫次,非常尷尬。長久以來我享受不到絲毫交友的樂趣,內心更加地焦慮,這種痛苦實在讓我無法忍受了。我這是性格問題,還是書上說的“社交障礙”?應該怎么辦呢?
分析您的情況,可以初步判斷您罹患了社交焦慮障礙,并非性格原因。社交焦慮障礙即社交恐怖癥,主要表現為害怕與人交往或當眾說話,擔心在別人面前出丑,極力回避社交。癥狀只在擔心會遭到害怕的場合或已經進入害怕情境才會出現。嚴重者,可誘發驚恐,有的患者甚至與世隔絕,無法工作。
很多時候社交焦慮障礙都被誤以為是害羞或是性格問題,而被忽視。正如您所說,這種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么如何區別正常害羞與社交焦慮障礙呢?如果存在下面幾點表現可以考慮為社交焦慮障礙:
·對社交場合或社交操作呈明顯和持久的恐懼。
·在社交場合出現焦慮。
·明知這種害怕過分或不合理。
·回避社交場合或極度痛苦地忍耐。
·恐懼與其他軀體或精神障礙無關,且明顯影響個人工作、生活或帶來顯著苦惱。
·如未滿18歲,病期至少達6個月。
對于您目前的情況,藥物治療雖對控制癥狀、減輕焦慮情緒有一定幫助,但心理治療一般優于藥物治療,可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森田療法治療:
順其自然首先,理解癥狀的實質,不要為此擔心、焦慮,也不必急于克服,要以正常工作為目的去生活。一般來說,情緒及癥狀用意志的力量是不能控制的,在某些時候可以順其自然。以主動、自然的態度對待社交活動,使自己在癥狀不知不覺消失的過程中恢復自信。對社交中“膽怯”這一既定事實平靜地接受,明白這是常人均有的正常心理,明白對于癥狀越是想擺脫則越被糾纏的道理。
適應環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近期個人的工作目標及工作的重點和原則,多參加集體活動,使生活外向化,逐漸養成順應個性、順應現實的態度,從自我中心的防衛狀態中解脫出來,把自身的精神力量,改變方向使之朝向外界,擺脫精神內部沖突。
調整個性與人交往時,自卑感源于自我要求過高,應強調順其自然的態度,為所當為的行為,這是治療的關鍵。如與人交往羞怯,反過來考慮,這會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好印象;一個人的能力體現,不單純以一次交流的表現而取勝,比如你應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提升和家庭幸福,這些都是個人能力的體現。總之,“順應自然,為所當為”,讓自己逐漸適應社會,適應環境,會讓你走出痛苦,享受到交友的樂趣。
中國心理咨詢網深圳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戴影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