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主要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這里強調應用“目的”,因為一種藥物往往有多種作用,目的不同,其他作用就成為副作用了。如阿托品用于治療胃痛時,常出現口干,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如用于治療有機磷農藥中毒,則其口干、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又成為治療作用了。藥物出現各種不同的不良反應,除藥物本身的特性外,還與用藥者的身體素質、健康狀況有關。
《藥品管理法》規定,說明書必須顯示不良反應欄目及其內容,以供用藥者參考。如果不寫或避重就輕,則是一種欺騙行為,因此造成后果,用藥者可以提起訴訟,廠家應負全責。
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
通俗地講,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有:
過敏反應表現為出現皮疹、發熱、皮炎、哮喘、白細胞減少,嚴重者可產生過敏性休克。個別藥物可通過皮膚過敏試驗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用藥者應對絕大多數藥物保持警惕,尤其是對多種藥物、食物有過敏反應者。
繼發感染主要表現在長期、大劑量使用廣譜抗菌藥后,敏感的細菌被殺滅了,不敏感的細菌、真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新感染。如霉菌引起的鵝口瘡,葡萄球菌引起的腸炎等。正因為如此,以及為了防止產生耐藥菌,在遴選非處方藥時,全身用的大量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藥是不能入選的。
毒性作用如對乙酰氨基酚的腎毒性,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的腎毒性和耳毒性,各種抗腫瘤藥的心臟毒性等。
致畸作用不少藥物(如四環素)對胎兒的影響已被肯定,所以優生優育必須慎用藥物,尤其是妊娠初期3個月內顯得更為重要。
有不良反應≠不合格
有的人會問,為什么試驗合格的藥品還有不良反應?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品通常都有不良反應,有的藥品在對某種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毒副作用。當然藥品是經過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嚴格把關才上市的,一般情況下,出現說明書中標明的“不良反應”的概率非常低。只要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正確用藥,就不必過分擔心藥品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也指出:“被通報了不良反應的藥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藥品,也不應與‘毒藥’、‘假藥’、‘劣藥’、‘不能使用’相提并論。”閱讀說明書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先看適應癥,再看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
老百姓如何避免藥品的不良反應?首先,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其次,應學習一些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知識。在購藥時仔細閱讀“不良反應”一欄,對可能的不良反應做到心中有數,一旦出現,應及時采取正確措施。
藥品不良反應該怎樣處理
一般如神經系統的頭暈、嗜睡等;消化系統的口干、惡心、輕微嘔吐、腹部不適等;循環系統的心悸、心率減緩等。這些不良反應比較輕微,如果患者可以耐受,可以配以能減輕不良反應的藥物繼續用藥;如果耐受不了,那就應立即停藥。一般停藥后不作任何處理,不良反應就會消失。有的藥物會引起血液中的谷丙轉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上升,說明藥物對肝、腎功能有損傷,特別是體弱的老年人和小兒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須慎用或不用這些藥。如果查血確實存在肝、腎功能不佳時,應請醫生進行處理。
過敏反應多表現為各型皮疹、蕁麻疹和皮膚瘙癢,輕微者停藥后即見緩解,如持續不消失,可以適當服用1~2天的抗過敏藥如撲爾敏。最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是剝脫性皮炎,表現為病損的皮膚呈片塊狀脫落,一旦出現了這種可疑的表現,應立即找醫生進行治療。
比較突然而難防的是特異質反應,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某種先天性特異質,總是等到反應出現后才知道。例如呋喃唑酮,只用一次小劑量立即就會使具有特異質的患者發生溶血性貧血,表現為鞏膜和皮膚變黃,尿液呈現醬油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受到破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停藥,盡快請醫生給予處理。并且終生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要再用此類藥物。(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