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八月間,一日,我問一位老人:“老同志高壽,多大年紀啦?”老人回答:“過了七個猴了。”我一時難解其意。老人接著說:“80多了。”我這才明白,老人是過了七個“猴”年了。我看老人身體很好,雖說白發蒼蒼,可容光煥發。耳聰目明,思想敏銳,步履驕健,身板結實,就又問:“在養生保健、健康長壽方面有什么好經驗,請介紹介紹嘍?”…老人不加思考地脫口而出又說得干脆:“等死。”
這種回答真是出人意料,想不到。可細細一想,也很有些哲理。一個老人要是能積極地而不是消極的“等死”,其寓意蘊藉。老人詮釋:人老了就是一口飯要吃好,要吃得衛生科學,再就是每天要走幾個小時;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去管,不該想的別去想。老人說他每日有500元的生活費用不完。從老人的言談笑貌中可以看出其精神之樂觀,心氣之平和,知足常樂健康了。
這就使我對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產生了思考,或許這也就是有了“靈感”。
10多年來,我對有關介紹古今中外偉人、名人、古人,和平民百姓的“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文章,從報刊上剪下來的有數十篇之多(現仍保存在手)。據報刊上刊載:
毛主席說:基本吃素,飯后百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周恩來同志說:情緒樂觀,意志堅定,生活有規,作息有序。鄧小平同志的平民化的健康之道是:心胸開闊,精神樂觀,意志堅強,開朗幽默,情緒調節,心氣平和,與人善處,高尚人格。鄧小平同志還說:飲食定時定量,講究營養平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00歲老壽星莊希泉(原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他的健康長壽為26個字:奠煩惱,勿跌倒,防感冒,不過飽,心情舒暢最重要,適當沼動身體好。寧波有位100多歲的老壽星叫徐寶來。他除具有樂觀、勞動、起居飲食規律外,還有兩個長壽決竅:一是天天千步走;二是天天都洗澡。他還從南京玄武觀的一個老道處,得來一個健身臨其境的“五言真經”。其內容是:“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藥鋪不用找。”
早在宋代的歐陽修,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勞其形者年長,安其樂者短命……此所謂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元代有個叫丘處機的,在他的那篇《養生學》中則主張“清心寡欲”。
對養生保健,根據偉人、名人、古人,以及平民百姓之經驗,縱觀古今中外幾十篇相關文章,綜合歸納,分析研究,諸如:經驗、秘訣也好;關鍵、要素也好;箴言,緣由也好;妙方、定律也好;以及之謎、之訣、之觀、之道、之法、之說等等。可謂是百篇千篇千言萬語了。然而,萬說不離其宗。這個“宗”,我認為就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要預防疾病,叫作“防病衛生”。衛生就是要維持、愛護和保重個人與公眾的身體健康。“生”,有生命、生活、生存之說。“衛生”,也就是為了維護個人和公眾的健康的生命、生活和生存。衛生就要防病,防病為了衛生。預防一些傳染病、流行病等等。一年四季,要善度數九嚴寒和炎夏酷暑。氣候的變化與養生保健密切相關。
二、注意和做到合理飲食,叫作“飲食衛生”。俗語說“病從口入”,亂吃、貪吃、暴吃,對衛生是沒有益處的。不吸煙,少飲酒。特別要善待年節。
三、適當運動,叫作“運動衛生”。生命在于運動。水流不腐,戶樞不朽。特別老年人健身鍛煉,以走步為最佳。走步也叫散步,被稱為是養生保健之妙方。但應處于好的活動環境,遠離各種污染。
四、心底心眼要好,心情心境要好,叫作“心理衛生”。心如白云。意如流水。樂觀、寬容、忍讓和“糊涂”。“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善于認識、調控、把握和時時處處關愛自己。
人,總是要老要死的,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像此文開頭所說到的那位老者能積極的,樂觀地做到防病衛生、飲食衛生、運動衛生、心理衛生,和堅持重復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律而“等死”,不就做到了養生保健,健康長壽了么。老不畏言死。法國有個叫蒙田的人認為“生的本質在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