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聽過的孔澤爾/辛辛納提POPS
10月24日我去聽了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在上海藝術節的演出。能和這支在唱片中神交了10多年的樂團面對面接觸,按理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我坐在上海大舞臺的內場第10排,座位已是相當的好。但即使坐在\"皇帝位\"上,實際聆聽的感覺卻還是比較失望。失望的原因,并不是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的演奏出了什么問題,而是現場的音響效果實在太差了。遠比我在Telarc的唱片中聽到的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要差!
為什么現場音響效果這么差?或許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由于世界著名,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的出場費是很高的,這應該給了上海的主辦單位一些壓力。要將他們安排在千把人的正規音樂廳進行演出,票價要多少錢是可想而知的。為了避免收不抵支,于是,主辦者就把他們拉進了萬人體育館。
要一支交響樂團在上萬人的空間中進行表演,就需要進行大面積的擴聲。但偏偏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是不習慣過度使用擴聲設備的。我查了數據,他們在老家辛辛納提音樂廳的演出,基本上不使用擴聲設備。原因是,那個音樂廳的建筑聲學是全世界一流的,完全能將樂團的聲音清晰自然擴散到音樂廳的每個角落。
來上海時,我相信這支樂團并沒有攜帶專用的擴聲設備。于是,他們就只能馬馬虎虎、因地制宜地使用體育館原有的擴聲系統了。這樣的話,出來的效果就難免渾沌一片,慘不忍聽。至少,讓我們這些對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的發燒唱片先入為主的聽眾感覺很失望!
靠驚人的音響效果取勝
很多樂迷都認為,聽現場的音樂會,要比聽唱片提升一個境界。沒錯,唱片始終是“罐頭”,其中保存的音樂肯定不是最“鮮活”的,只能滿足那些不能到現場聽音樂的人。
不過,對于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來說,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因為,唱片錄音對于這支樂團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換句話說,他們離不開好的音響效果。杰出的音響效果對于這么一支不怎么正統,卻矢志要將原本不喜歡交響樂的門外漢領進藝術圣殿的樂團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事實上,人們對于他們的音響效果是否完美驚人地關心,遠遠要勝過對他們的音樂是否鮮活、是否真實的關心。
對于唱片聽眾來說,和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聯系在一起的另一個名字,就是Telarc!20多年來,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依托著美國Telarc唱片公司先進的錄音技術,虜獲了一代發燒友的聽覺神經,而Telarc也依靠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這棵常青的搖錢樹賺到缽滿盤滿,并迅速壯大為當今美國最大的獨立唱片品牌。
一個太需要音響效果的樂團和一個太懂得制造音響效果的唱片公司走到一起,帶來的商業影響力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今天,即使Telarc唱片目錄上同時擁有大量純古典類的宗教音樂、現代音樂、歌劇和合唱作品,還有非常多、非常好的跨界、藍調和爵士樂唱片,但在一些人的印象中,Telarc永遠是一家只懂得制造夸張離奇的音效,專門娛樂大眾聽覺的發燒唱片公司。這簡直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1812,一個錄音的傳奇
由錄音師杰克·雷納與唱片監制羅伯特·伍茲所創立的Telarc,在過去的近30年中一直扮演著錄音工業領導者的角色。早在1977年,Telarc就發行了首張現代直刻時間最長的LP唱片;1978年,Telarc成為美國第一家采用商業性數字錄音制作古典唱片的廠牌;1983年,Telarc更成為唱片業界率先進入激光唱片時代的公司之一;近年來,Telarc不斷對先進錄音科技作出積極響應,是現今極少數同時支持SACD和DVD-Audio的唱片公司。
Telarc和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的合作應該追溯到1978年。這里,我就借一張Telarc和孔澤爾/辛辛納提通俗樂團知名度最高,橫跨LP/CD/SACD時代的名盤《1812序曲》來講述一下他們的錄音傳奇。
1978年,Telarc采用美國Soundstream特別制造的PCM數碼錄音設備,為這支樂團錄下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可稱開創了數碼錄音商業化風氣之先。該曲的尾聲,Telarc特別收錄了弗吉尼亞州第15軍團的3種19世紀巨型加農炮的轟鳴,而末樂章中此起彼伏的鐘聲,也是在辛辛那提東部一座百年教堂鐘樓前實地收錄的。所以當時那張LP唱片,即使用肉眼,也能明顯觀察到刻有“炮聲”的溝紋異乎尋常的陡峭。每當唱針循跡到此處,幾乎是垂直跌落,才能模擬出轟然的巨響。由于那“炮聲”是一陣連著一陣,所以普通的MC唱頭每到此處根本無法承受大起大落的折騰,往往跳線頻頻,難以過關。因此,如何完美播放Telarc此張《1812序曲》的LP唱片,是當年全世界發燒友最富挑戰性的課題。
上世紀80年代初CD面世,Telarc迅速發行《1812序曲》的CD版,但仍然被音響發燒友視為難以圓滿的夢魘。那摧人心肺的炮聲,不知讓多少音響系統暴露出“腳軟”或力不從心的先天不足;也不知燒毀了多少人的喇叭單元。雖然人常說音響主要是用來還原音樂,要聽真實的大炮聲音可以當兵上戰場,但從1978年迄今,真正能在家里盡情享受到Telarc猛烈炮聲的發燒友可能真的還沒有幾位,換句話說,Telarc 20多年前錄下的炮聲到底有多強,對很多人而言還是一個謎。

時間的腳步走到了21世紀,以打敗傳統CD為己任的SACD、DVD-AUDIO開始相繼浮出水面,一直在唱片錄音科技方面扮演領導者角色的Telarc怎甘落于人后。事實上,早在1998年,Telarc就開始與SONY的SACD研發部門合作,使用尚在搖籃中的SACD核心技術DSD數碼系統,錄制了大量的古典和爵士錄音。
那時SACD格式還未正式塵埃落定,Telarc便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DSD錄音系統的唱片公司之一。他們沒有像其它發燒錄音公司那樣,在“已近黃昏”的HDCD、XRCD等過渡性唱片技術上多費周章,而是以敏銳前瞻的眼光,直接鎖定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全新數碼錄音規格(像DTS、DSD等)。盡管當時Telarc以DSD錄制的CD,最終還得利用SONY的SUPER BIT MAPPING DIRECT技術將DSD編碼轉為CD規定的PCM格式,但現在看來,Telarc的先知先覺還是為即將到來的“超CD”世代贏得了市場先機。等到現在DVD-AUDIO、SACD正式面世的時候,Telarc早已了擁有相當可觀的多聲道、高清晰度錄音資源,可以快人一步,隨時出品大量的新規格唱片了。
2001年,Telarc推出最新的DSD版《1812序曲》唱片,而且一口氣發行了CD、SACD、DVD-AUDIO三種格式的軟件,以期用最新的科技來再度續寫他們20年前創下的“1812神話”。需要說明的是,Telarc的這個新版《1812序曲》唱片,不是翻錄1978年的老錄音,而是他家的錄音師用DSD技術在1999年底炮制的全新錄音。僅僅是最后的加農炮和鐘聲效果是取自1978年的母帶,但亦使用DSD技術作了360度的多聲道處理。樂團方面,仍然是以孔澤爾/辛辛那提通俗樂團為班底,但加入了基輔合唱團和辛辛那提兒童合唱團的助陣,并增加了管樂的編制。
DSD錄音所保留的非常寬闊的動態范圍帶來了靜若游絲、響若驚雷的效果,它除了徹底還原出20年前隆隆加農炮叫人肝膽俱裂的震撼力,還將孔澤爾/辛辛那提通俗樂團醇厚飽滿的管弦樂能量釋放出來,讓人體會到強壯有力的大鼓打出的空氣震波是那么的過癮,那排山倒海的效果完全就是坐在音樂廳前排聆聽現場的體驗!
還是聽唱片更過癮!
孔澤爾/辛辛那提通俗樂團此次來滬,沒有上演這首《1812序曲》,甚至沒有安排一首古典音樂改編曲。現場曲目幾乎全是電影和音樂劇的主題音樂。而且,在演出《劇院魅影》時,隨團主唱的那位男中音居然唱破了調,委實讓人遺憾。其實這也沒什么,最讓發燒友們遺憾的應該是,樂團原本應該具備的那種煽動性、趣味性極強的氣氛,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音響效果不見了。這些不見了之后,我們聽到的幾乎是和國內某支二流樂團相差無幾的演奏。所以,我覺得,要感受孔澤爾與眾不同的“大眾音樂王子”的神采,你還是得聽他在Telarc錄制的唱片。
好在10月24日上海音樂會演奏的大部分電影主題曲,您都可以在Telarc 2003年用DSD技術錄制的一張名為《詩史》(《EPICS》)的唱片專輯中找到,包括“2001太空漫游”、“臥虎藏龍”、“阿拉伯的勞倫斯”、“哈里波特”以及萬寶路廣告中用過的“七俠蕩寇志”等,均收錄在內。
效果你比較一下吧。除非你有機會到辛辛納提音樂廳聽現場,否則我敢肯定,唱片錄音的效果要比你花1200多元到萬體館聽到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