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上一章,這一章將繼續對日本后自由爵士運動的主要人物進行介紹。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東面的那個鄰居家里始終在傳出不和諧的聲音,而我們這里,則終于聽到了許多中國人的咆哮。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能在咆哮之外,學習先進,革除陋習,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和筋骨,先強己,而后才有真正的勝利。
僅有咆哮是不夠的。
高柳昌行(TAKAYANAGI MASAYUKI)
高柳昌行在日本后自由爵士運動史上,應該是最杰出的一人,只是阿部薰的身世足夠傳奇,且又早被介紹到中國,所以在中國內地,高柳昌行的聲名反而不及阿部那么顯赫。
高柳率先將歐洲自由/即興運動的精髓予以借鑒、實驗,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將這一音樂演化成獨特的日本噪音/即興音樂,對此后數十年間的日本先鋒音樂產生至關重要的推動,同輩的爵士樂手,晚一些的灰野敬二直至90年代的大友良英、山冢愛等人,都受到高柳吉他之聲的恩澤。
高柳1932年出生于東京,60年代開始音樂生涯,1969年他和高木元輝、沖至、吉尺元治、富鏗雅彥組成著名的五重奏團,這一團體的成員,后來都成為日本后自爵士運動的干將。
從一開始,高柳的吉他就追隨著一個人——DEREK BAILEY,大量回授音的存在,令高柳的吉他聽上去像極了BAILEY的聲音,但在噪音制造方面比BAILEY更為兇狠一些,如果說BAILEY在當時還扮演著顛覆者和聲音場實驗者,那么高柳則完全是以造反者的面目出現,BAILEY是在嘗試用吉他發出原本不該是吉他發出的聲音,高柳做的,是讓吉他制造聲音的暴動。
1970年,高柳組建了自己最著名的NEW DIRECTION三重奏,成員包括貝司手吉尺元治和鼓手豐住芳三郎,他們發表的《LIVE INDEPENDENCE》和《CALL IN QUESTION》等專輯,都成為高柳的代表作品,后者還包括薩克斯手高木元輝的加入。高柳的吉他噪音在此時完全成熟,從他的名作《集團投射》和《暫次投射》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游走在極端狂熱和非常冷靜兩端的釋放式演出。
70年代是高柳音樂生涯的高峰,作為后自由爵士運動中較為年長的一位,他提攜了大批新人。但80年代開始,他的身體就出現問題,先是因為肺炎入院,后又食管動脈瘤破裂,1981年底,高柳復出,繼續忘我地投入到高密度的工作中去,導致身體狀況逐漸惡化,1991年6月23日凌晨,他因肝疾病逝于東京。
富鏗雅彥(MASAHIKO TOGASHI)
富鏗雅彥,1940年出生在東京,作為后自由爵士運動中最著名的兩位打擊樂手之一,他的風格以充滿睿智和機趣而著名。

富鏗雅彥的打擊樂,并不一味追求狠和重,雖然他最早期的作品《WE NOW CREATE》是非常嘈雜的,但70年代后的作品,宛如哲人打鼓,總有三思而后行的感覺。這和他的為人正好相反,據說富樫雅彥非常的放浪形骸,不羈于行。
富樫雅彥有個長期合作伙伴——鋼琴手佐藤允彥,二人的兩重奏從70年代一直到合作現在,非常默契,近年更發展到和貝司手GARY PEACOCK組成三重奏,出版了多張作品。
這里推薦富樫雅彥和佐藤的《KAIROS》,正是二位在1973年自由爵士音樂節上的現場,非常不錯。
豐住芳三郎(YOSHISABUROH TOYOZUMI)
豐住芳三郎是后自由爵士運動的另一位打擊樂名家,他和富鏗雅彥一武一文,一動一靜,各有特色。
豐住參加過三下、日野皓正、高柳、吉尺等多人的樂隊,但以自己名義發表的作品十分少,《MESSAGE TO CHICAGO》是他1974年的作品,普遍認為是他最優秀的專輯。
豐住在60年代中期曾經離開日本去歐洲游歷,在那里他接受了歐洲即興運動的熏陶,60年代末回日本后,隨即成為后自由運動的主力人物。
《MESSAGE TO CHICAGO》并非受到歐洲即興派的影響,而是對大洋彼岸芝加哥AACM組織的遙相呼應,空間感的構筑和對音色的鉆研,讓人聽到ANTHONY BRAXTON、MUHAL ABRAMS等人聲音的回響。
加古隆(TAKASHI KAKO)
日本后自由爵士,其實是吸取了歐洲和美國多種前衛/自由流派而成,其參與者也按照各自的喜好,側重于不同的類型。
加古隆可以看作是ECM之聲在日本爵士樂壇的投射,這位受過專業古典音樂教育的鋼琴手,在70年代的作品,和RALPH TOWNER、TERJE RYPDAL以及KEITH JARRETT的歐洲四重奏有著頗多相似之處,沒有ECM群雄那樣冰感,但同樣是清冷唯美,在他這時期的作品里,最值得一聽的是和高木元輝合作的《在巴黎日本大廈現場》,以及和歐洲樂手合作的三重奏組合TOK的《PARADOX》。
80年代后,加古隆轉向電影音樂,并發明了印象派音樂,這是一種側重于輕音樂的RELAX MUSIC,正適合工作節奏飛快的人士調節情緒之用,所以大受歡迎,加古隆迅速成為東亞地區的鋼琴老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