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25日出版的今年第15期《財經》雜志上,刊登了《質疑“對價”—— 一個獨立董事致上市公司的公開信》一文。文章沒有署名,本意在于就事論事而避免輿論不必要地關注當事者。然而,寶鋼7月30日的一紙公告,披露了其獨立董事單偉建對寶鋼股份公司新的分紅方案投了反對票的理由。至此,單偉建不再諱言其為“獨董信”的作者,并應本刊之約,就此事的原委及相關思考再度撰文。
此時,正是歷時兩個多月的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漸次深入、意見紛紛的關鍵時刻。先是業界流傳出一篇由資深市場人士、五家上市公司的獨董管維立所撰萬言《中國股市的荒唐一幕》,直陳股權分置改革之弊,甚至認為這是“在錯誤的時機發動了錯誤的試驗”;隨后,7月25日的《金陵晚報》刊載經濟學家吳敬璉專訪,指出“千點托市不應該,補償流通股股東不盡公正”。盡管吳、管的看法亦有所不同,但兩人的看法均顯示,產學兩界對于股權分置的爭論已經發生了關鍵性轉變:從各家公司補償方案的優劣高下轉至對此次股改策略及“對價”方式本身的質疑。兩文均在不同層面激起回應。
事實上,這正表明“試點”以來各方認識的逐漸深入。從首批四家“試點”公司的率先推出,到42家公司方案的競相嶄露,再到監管層大規模推廣的承諾,市場各方對于“對價”、“補償”的理解,也從字面意義升華為對利益得失的切身感受。
寶鋼作為當前股改試點中的“重鎮”,其方案本身以及圍繞方案引發的爭議,有著不言而喻的代表性。作為寶鋼的獨立董事,單偉建此番更多針對的是方案背后“對價說”的理論根源,因而有著更具普遍性的批評價值。《財經》同時約請了積極建言此番股改的市場資深人士李振寧與熟諳國內外資本市場法則的法學博士高志凱,對單文各抒己見,分別評說。不同看法的撞擊和比較,既可使讀者開拓思路,辨真鑒偽,又將成為歷史的存照。
單偉建:我為什么投反對票
李振寧:國有大企業應做出表率
高志凱:以“對價”之名剝奪財產
管維立: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