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5月出生的費俊龍,江蘇昆山人。他老家的房子建于1986年,是一座兩層高的農家樓房,和前后鄰居家的沒有太大區別。走出費家小院,兩步開外就是一條小河,菱葉綠了河面的一角,村民養的鴨子成群游弋。1982年,17歲的費俊龍從這個江南水鄉的小村落走了出去……
老家茶幾上,擺著兩本他的相冊
費俊龍在家中排行老三,因為已有兩個姐姐,所以小俊龍出生時,爺爺給他起了一個乳名“三囡囡”。在我國有個傳統,當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會幫他拍張百日照,作為紀念。但當時費俊龍家里窮,連吃的都沒有了,根本沒有錢拍照。
他小的時候很聽話,從來不惹是生非,更不會和別的孩子打架。小俊龍10歲的時候就邊上學邊揹麥子撿稻穗掙工分了。在家時,兩個姐姐都曾挨過父母的“教訓”,唯獨小俊龍連頭皮也沒有被敲過。
費俊龍年幼時,家里經常沒米下鍋,只能用薺菜煮飯。二姐記得最真切的是,小時候,一個荷包蛋經常是費俊龍和她一人分一半,大姐就在一邊看著不吃。
17歲那年,他瞞著家人,報名參加了招收飛行員的體檢。費俊龍一路過關,直到通知書穩穩拿在手中,他才把這樁大事告訴家人。三代單傳的費俊龍飛出了這個他成長的地方,但是家里的老人始終是他無法放下的牽掛。在他當飛行員時,難得有一次機會探親回家。一次回來的時候,最疼他的爺爺病倒在床,他守在爺爺身邊,竭盡全力照顧著。可不久他就接到部隊執行重大任務歸隊的指令。就在他含淚離開不久,爺爺懷著對孫子的不舍,不甘心地去世了。
兒行千里母擔憂。費俊龍老家客廳茶幾上擺放著兩本相冊,翻開相冊,里面記錄著費俊龍的成長過程。相冊對于費俊龍父母而言如同茶杯,兩位老人思念兒子時可隨時“解渴”。

1982年,費俊龍離開故鄉時,兩個姐姐都已出嫁。當時已結婚多年的大姐夫侯興龍主動表示,他們夫妻倆搬回二老身邊,替弟弟照顧父母,吃穿住行都由他們一手張羅。
從軍23年,費俊龍除了集訓特殊情況外,每個周末都會打電話回家,和兩位姐夫嘮家常,關心兩位老人的身體。軍人出身的侯興龍生性靦腆,他說費俊龍是江蘇惟一的航天員,家里人應該做好他的后勤工作。去年,費媽媽養的一窩小豬因為染病都沒有成活。她打電話給費俊龍,說到這樁事時止不住嗚咽出聲。老人心疼豬寶寶,更心疼錢。費俊龍的二姐夫看著老人的淚眼,安慰說:
“別哭呀!我們賠你的豬寶寶!”這年春節前,費俊龍寄給老人的生活費也悄悄地“漲”了!二姐費美珍和費俊龍最親,她腎臟不好,常年吃藥。費俊龍不能在身邊照顧她,每次打電話回來,總要關切地詢問二姐的身體狀況。
堅守著與英雄一樣的寂寞,故鄉的親人循著江南水鄉農民固有的方式生存,經營著他們的生活。
25歲的侯曾華,2004年憑一紙外貿大學英語本科畢業證書應聘到昆山出口加工區的一家物流公司,成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每天將不同類型的電子材料配送到加工區的外資企業,工作簡單,因為尚處于試用期,侯曾華的月薪才800多元。
10月12日,就在神州大地為兩位英雄駕“神六”成功飛天而慶賀時,侯曾華的同事和領導都不知道,這個沉穩的年輕人比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更加興奮和喜悅。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航天英雄費俊龍是侯曾華的娘舅!費俊龍喜愛這個外甥,但他沒有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為外甥謀一份好工作?!肮ぷ饕?,女朋友也該上心找了!”在電話里,費俊龍每每總是用這句話收尾。費俊龍關心故鄉親人,兩位姐姐經營蟹莊,他出資5萬元。他對父母親說過:“不要麻煩政府?!彼淖月捎绊懼依锏拿恳粋€人,“不要麻煩政府”已經成為費家的家規。

相親那天,費俊龍的光頭剛長出毛茬
在北京,費俊龍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吧裰哿枴背晒Πl射后,費俊龍的妻子王潔和兒子費迪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王潔也是一名軍人,大學畢業后,她先是分配在北京市某木材場做統計員。他們的姻緣堪稱千里一線牽。丁鳳珍與王潔的母親孫秀珍自小學就是同班同學。1989年,孫秀珍夫婦帶著王潔一起回昆山探親,費俊龍也正好從西北的部隊回家休假。在丁鳳珍和王潔舅母的介紹下,22歲的王潔決定與費俊龍見面。
那天,費俊龍沒有修飾,剃的光頭剛長出毛茬。他穿著洗得發白的軍褲、一件舊T恤。他是想考驗一下北京來的姑娘會不會以貌取人。而王潔也真的并不在意,反而覺得他實在、不花哨。
那天一桌人圍著藤榻聊天,交談甚歡。第一眼見到王潔,費俊龍就感覺她不錯;而費俊龍的英氣大方、誠懇談吐也讓王潔非常滿意。接下來,一個小小的細節叩開了王潔的心扉。費俊龍站起來給大家斟水,先斟上大半杯水放在雙目失明的外婆身邊,并輕聲叮囑老人:“阿婆,水在這里,小心燙著!”
在這一年,兩人在故鄉喜結連理。新婚不久,費俊龍就回了張掖部隊。1990年5月,王潔決定去探親,她給丈夫發了一封電報就出發了。都說是“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王潔當時想張掖即使比不上北京,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但她下了車才發現,張掖站連個房子也沒有,弄個水泥板一鋪,寫上“張掖”兩個字就是火車站了。最慘的是,費俊龍也沒來接她,她當時可真傻眼了。沒辦法,她只好到處問,幸好在一位軍代表的幫助下,要了一圈電話才找到費俊龍。正在開支委會的費俊龍還以為妻子跟他開玩笑。等到費俊龍下午2點才來接她時,王潔在用推土機推出來的廣場上已經站了3個多小時。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直到她到了部隊的第三天上午,費俊龍才收到電報。
為了能與費俊龍在一起,王潔毅然放棄了北京的工作參軍去了西北,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費俊龍陪著王潔一起去遷移戶籍時,民警用一種怪怪的眼光看著王潔。
1998年1月,費俊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北京,可特殊的職業決定了費俊龍沒有多少時間照顧家庭。孩子的學業、家里的活兒,都是王潔一個人承擔。為了支持費俊龍的事業,王潔的母親也與他們住在一起,照顧他們。
婚后一年,他們的兒子出生了,費俊龍為他起名為一種飛行器的諧音:費迪。他希望兒子以后能駕駛比飛機更高級的飛行器去探索宇宙。他們當時都沒有想到,今天的費俊龍駕“神六”征空。
雖然堅守著航天事業應有的寂寞,但費俊龍夫婦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浪漫。在航天城里,他們至今還會經常手牽著手散步,一起去數星星。現在中國航空航天醫學研究所工作的王潔說:“我們的家庭,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俊龍出征酒泉前,對我和兒子說過,希望我們永遠保持本色?!?/p>

聶海勝今年41歲,是湖北棗陽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他自小家里生活比較困難,父母常常為他的學費發愁……高中畢業時,聶海勝與幾位同學考上了長春航校。后來,聶海勝畢業分到江西某空軍基地服役。調航天大隊之前,聶海勝在南昌生活和工作了多年,他的妻子聶捷琳是南昌市人,原在解放軍九四醫院工作。聶海勝說,他小時候曾是放牛娃,夢見過自己在牛背上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了藍天……
“給他們改善伙食,倒成了給我們打牙祭”
聶海勝的父親名叫聶云華,母親名叫張金秀,都是普通農民。聶海勝兄弟姊妹8人,他排行第六,上有5個姐姐,下有妹妹和弟弟。父母雖然沒有文化,卻有著勤勞的本性和善良的心腸。1980年,聶云華因為胃出血不幸去世,那年,聶海勝只有15歲,正上初二。父親去世后,全家的生活重擔落在母親身上。作為家中惟一的壯勞力,聶海勝不能上學了,協助大人們挖水渠是他接觸到的第一份活兒。
聶海勝本是班上的尖子生,老校長杜本武和班主任陳老師非常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的孩子,聶海勝的輟學令他們感到不安。幾天之后,杜校長和陳老師冒雨來到聶家。聶母抹著眼淚說:“實在不是我不愿孩子讀書,家中的光景你們也看到了,孩子爸沒了,家里惟一的男勞力就指望海勝了。”
“家里是困難,可海勝已經讀到初二了,他學習好,準能考上學?!,F在退學,太可惜了。”陳老師說的話句句真切。杜校長當即拍板,減免聶海勝全部學雜費。
聶母感激得流淚:“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讓海勝上學!”正在干活的聶海勝得知這一消息后,冒雨趕回家,撲到母親懷里失聲痛哭。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當他有能力自立的時候,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聶海勝夫妻經常給她買衣服、營養品,以致老人抱怨說:“那些補品、營養品,多得吃不了,有的都過期了,丟了多可惜。”在北京,聶海勝利用節假日帶母親游覽公園、觀看文娛晚會、參觀毛主席紀念堂。今年7月,母親過72歲生日時,聶海勝又寄去800元。他在匯款單上還寫著一句話:“遲到的祝福,祝媽媽健康長壽?!?/p>

姐姐們也忘不了弟弟的情誼。長期與聶海勝保持聯系的五姐聶道琴含淚講述弟弟幫她治病的事。她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全身浮腫,十分痛苦。聶海勝知道后,經常撫慰和開導姐姐,并接她到北京治病。聶道琴高興地說:“你們看,我現在全好了,多虧我弟弟?!比懵櫟乐σ矂忧榈卣f:“弟弟離我們遠,心卻靠得近。去年9月,我大兒子王四平結婚,海勝專門寄來800元賀金?!?/p>
聶海勝的岳父聶丁根是南昌一個單位的退休職工,他和老伴都不喜歡張揚。聶海勝這個北方女婿進家門之后,他們從不和外人談女婿的工作情況。
每次聶海勝來家里,兩位老人都心疼地讓他多歇息,家務活不讓他沾邊。但聶海勝不肯閑著,一到家就忙里忙外,搶著干活。老人希望能給小倆口改善伙食,買來雞鴨魚肉。聶海勝總是勸老人多吃點,說部隊的伙食都有營養規定,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對此,聶丁根老人感慨地說:“每次總是想給他們改善伙食,可結果倒成了給我們二老打牙祭了。”
為什么“怕”老婆?還不是因為愛
聶海勝在南昌當飛行員時,非常優秀,被評為一級飛行員。由于他忙于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個人的婚姻,關心他的領導可是急在心里。一次,他所在的部隊領導生病,在解放軍九四醫院住院時,認識了護士聶捷琳。這位領導見聶捷琳手腳勤快工作認真,很欣賞她,就開玩笑說要給她介紹個如意郎君。據說那時候有不少人給聶捷琳介紹對象,所以她也沒往心上去,笑呵呵地隨口回答說:“好啊!”
聽者無心說者有意,這位一心想給聶海勝做媒的領導還較真了。不久,他就把聶捷琳和聶海勝介紹到一起見了面。
沒想到,現在穿防靜電感應宇航服的聶海勝當年卻是“電極感應”極強,聶捷琳也對他滿意,很快就戀愛上了。由于聶海勝工作的特殊性,紀律嚴明,他們見面的機會不多。于是,細心的聶捷琳咬著牙買了一部手機送給聶海勝,以便通話。漸漸地,兩顆火熱的心越走越近。
聶海勝在1998年被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妻子聶捷琳隨著調北京工作。2003年,聶海勝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大隊梯隊隊員。當初參加選拔時,聶海勝想不到一直沒有紅過臉的妻子不同意他報名。其實,這是因為聶捷琳太愛他,太在乎他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慘景給她留下了陰影。
可當她看到聶海勝為此茶飯不思的沮喪樣兒時,心又軟了。聶海勝趕緊乘勝追擊。一個多月后,聶海勝特意把聶捷琳和孩子帶出去吃飯??匆娔概畟z的開心勁兒,聶海勝再次對聶捷琳說:“你要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好的!”聶捷琳的態度終于有了轉變,答應聶海勝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業。
聶海勝成為航天大隊梯隊隊員之后,聶捷琳又轉而成為家中最支持他的人。她溫柔地說:“干你喜歡的,我付出得心甘情愿。”

聶海勝毫不諱言自己“怕”老婆,為什么“怕”?還不是因為愛!只要回到家,他總是會泡上一杯熱茶遞到妻子手上。聶捷琳不僅在精神上鼓勵他、幫助他放松,更在生活上照顧他。當初接受航天員選拔時,他的體重就稍稍有點超標。于是,如何幫他“減重”成為全家的課題。航天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有一段時間,聶海勝胖了一些,一有時間,為了讓丈夫保持好體重,聶捷琳就陪著他散步,往往走上幾個小時。
在北京航天城嚴格的訓練期間,聶捷琳也經歷了很大的壓力。她有工作,又要承擔家庭重擔,兩副擔子一肩挑,連平時走路的步子也加快了許多。由于訓練基地離市區住處較遠,她每天下班后要從學校接回孩子,為女兒的學習生活操心,接著就是料理家務。
聶捷琳處世周全、細膩。10月12日上午10時許,聶捷琳從北京給湖北棗陽市楊場鎮鎮黨委書記任孚炯打了十幾分鐘的電話,還發去短信:“感謝您對海勝家人無微不至的關照。正因為這樣,海勝才能有今天。我代表海勝及全家衷心感謝您及家鄉各級領導!海勝一定會圓滿成功完成任務,以優異成績報答家鄉領導及人民!”
在聶海勝母親的眼里,聶捷琳是位難得的賢媳。她在南昌隨聶海勝夫妻住了7年,1998年聶海勝調到北京,聶母跟著過去住了4年。后來因為聶海勝工作太忙,聶母才回到棗陽。
正當聶海勝訓練進入關鍵時刻,2004年11月,聶母突發腦溢血。站在病床前,望著慈母,聶海勝悲痛不已。然而,僅在家里侍候了3天,他就匆匆趕回北京訓練,留下聶捷琳代盡孝道。從小在南昌城里長大的聶捷琳一陪就是幾個月,碰到難事也不在電話里對丈夫提及。
“神州六號”發射前幾天,聶捷琳告訴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說用特快專遞寄了一件新衣服,讓婆婆穿著它看海勝飛天。由于發射前沒收到衣服,聶新勝為滿足嫂嫂的心愿,挑選了一件聶捷琳去年冬天給母親買的一直沒有機會穿的新衣——一件紅色對襟緞面薄棉襖給母親換上。換衣服時,聶母神志清醒,明白媳婦的孝心,顯得非常高興,主動伸手配合換裝。
聶海勝一家帶著濃厚的“航天”色彩。成為一名空軍戰斗機飛行員后,他為女兒取名為“天翔”。10月13日,聶海勝在太空度過他的41歲生日。在當天晚上和他進行天地對話的時候,14歲的女兒聶天翔沉默片刻后,突然唱起:“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然后,她說:“喂,老爸,你給我一點掌聲行嗎?等你回來的時候,我再給你掌聲,算回禮好不好?”遠在太空中的聶海勝輕輕擦了一下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