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原常務副書記韓天石信
我高興地拜讀了貴刊,內容和文章都很好,圖文并茂,印刷精美。過去對西方文化一直提倡“拿來主義”當然是對的,現在卻應該提倡和進行“送出主義”,介紹和弘揚中華文化,讓外國人更多地、更真實地了解中國,開展國際交流是很有意義的。貴刊當會有更大的發展,越辦越好。
農業部原部長陳耀邦來信(摘要)
《文化交流》雜志內容很好,格調高雅,許多文章給人以激勵,以享受,我是很喜歡的。每期《文化交流》寄來我都必讀,為此順表謝意。
天津市原政協主席陳冰來電
《文化交流》期期都好,這期(2003年第一期)尤其好。封面油畫很有生活氣息,畫得相當好,這位作者是哪個單位的?(注:作者何紹教系《大眾電視》美編),寫章含之的文章內容很好,寫得也好,不庸俗。梁平波的畫,我看了很激動。一個領導干部,能畫到這個水平,十分不容易。這期《文化交流》的文章篇篇可看。
這樣高品位的雜志全國也許只此一家
新華社原副社長李普來信說:每期《文化交流》我都仔細閱讀,辦得太好了。這樣高品位的雜志在全國也許只有這一家。
中國大百科全書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石磊來信
新的一期《文化交流》又收到了,這是一個令人喜愛的刊物,閱讀她的確是個很大的精神享受。我對這個刊物概括了幾句話:文化氣息濃郁,思想格調高雅,知識藝術兼顧,人文自然并蓄,文字圖片優美,印制裝幀精良。我想這樣一個刊物一定會受到國內外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好文章如此之多,太難得了!”
《經濟日報》資深編輯儲鳳梧來函說:2004年的新刊物早已讀過了,好看的文章如此之多,太難得了!你們為此付出的心血,令我十分感動和佩服!
“你們怎么搞來這些獨家東西”
浙江省記協常務副主席傅上倫說:《文化交流》我每期都幾乎一口氣讀完,有許多好文章,也不知你們是怎么搞來這些獨家的東西。如果報紙一個月有這樣幾篇文章,一個專刊就立住腳跟了。
訂七份雜志分送英國諸親好友
省政協港澳委員、香港著名泌尿外科醫生顧家麒于去年11月來浙江參加政協會議時,專程到雜志社訂閱雜志7份,分送在英國的諸親好友。他說:我長期閱讀《文化交流》雜志,這份雜志很有文化內涵,給在英的朋友送禮,我想不出啥好東西,我覺得送這樣的雜志給他們閱讀很有意義。
希望能在西北地區擴大發行
共青團西安市委原書記,現任全國郵聯常務理事、陜西省集郵協會副會長田潤德來函說:最近有機會看了幾冊《文化交流》雜志,我覺得在眾多發行的各類雜志中,它是最好的一種。我看后,我的愛人孫世瑜(全國優秀中學教師)、女兒田延(陜西省特級小學教師)看后也愛不釋手,我們還準備轉給在美國工作的兒子田東(原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看。
《文化交流》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都比較強,內容豐富廣泛,編排精練生動,圖文并茂,印刷精致,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刊物。它能發行到125個國家和地區,也是可喜的現象。
這個刊物如能在西部地區擴大發行,肯定會受到歡迎。
“有品位有熱點有看頭”
——《文匯報》領導及特約記者談《文化交流》
7月13日至15日《文匯報》在江蘇南京召開的全國特約記者會議上,《文匯報》的領導及各地特約記者代表談起《文化交流》雜志時,一致贊揚浙江辦出這樣一份很有文化內涵的雜志,在全國是少有的,“有品位,有熱點,有看頭。”
《文匯報》副總編吳芝麟、茅廉濤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像你們這樣的雜志不多了,你們怎么堅持下來的?這值得探討、研究。”參加會議的南京市委宣傳部的戰和平看到這本雜志后說:“浙江有這樣一本高品位的雜志,我們江蘇還沒有呢,我們要到浙江來取經。”四川成都《華西都市報》副總編、《文匯報》特約記者趙堅拿到這本雜志后,對隨行的該報文化記者說:“你看看人家雜志的文化味,我看我們的文化版,就缺少這個文化味,要研究改進我們的版面。”
許多與會者看到本刊第四期刊載的《朱基操琴唱京劇》一文后,備加贊賞。《文匯報》特約記者、江西日報原副總編楊西說:“一期雜志要吸引人,一定要有些獨家的東西,看了《朱基操琴唱京劇》一文,很親切,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使國家領導人與群眾更貼近了,你們怎么抓到這樣的獨家報道的?”文匯報特約記者、《遼寧日報》記者部主任陶杰說:“像《朱基操琴唱京劇》這樣的精彩題材可能各省都有,回遼寧后我也要去發掘一些這么好的題材,給你們寫稿。”
唐浩明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享受”
著名作家、長篇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來信說:“《文化交流》收到,刊物辦得很好,很值得認真閱讀。辦這樣的刊物,是一種最好的生活享受。”
“辦這樣的刊物,是對社會的貢獻”
新的《文化交流》拜讀了,非常高雅、可讀,特別是一些人物報道饒有興味,也有文采。當今高品位的雜志太少了,除了《讀者》,我看《文化交流》就是鳳毛麟角的一本了。你們辦這樣一本刊物,是對社會的貢獻。
北京《中國老區建設》雜志執行主編姜志輝
商業化淹沒下的純凈刊物
蒙贈兩期《文化交流》,歸來即拜讀部分篇章,我為現時中國商業化傾向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如此純凈的文化期刊而感到高興。
貴刊內容相當豐富,文章質量大都可讀性較強,可以達到“開卷有益”、“雅俗共賞”的境界。對各種文化現象既有客觀的感性闡述,也有主觀的理性評判。建議文化視野可以更拓寬一些,報道面可以更廣一些,增強一些研究色彩。
安徽《巢湖日報》原總編傅書濤
博士后贊《文化交流》
在日本讀博士生三年、在美國讀博士后一年多后,回國在浙江工業大學任教的周根貴教授說:“讀了《文化交流》,愛不釋手。這是一本真正有文化、有交流的刊物,也是一本有品位上檔次的文化雜志。我在國內外讀過許多雜志,深感這本雜志不錯,它不媚俗,文字精練,英文翻譯也很少有病句,文化氣息相當濃郁。在經濟大潮中,一本雜志能保持這樣的格調不容易,國內外都一樣。”
香港環宇企業公司董事長楊克平先生來信
多年以來,貴社所出版之刊物《文化交流》,不論在文化、教育、科技與經濟交流等方面都具備有第一流的務實水平。海內外之讀者、海峽兩岸之人民,都極度贊揚貴社對社會所做之貢獻及給予人民精神文明實質上之支持和論證。
本公司有鑒于此,特請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設之華山環宇醫療保健中心,以香港環宇企業公司名義撥交貴社人民幣陸萬元整,作為貴社出版基金,以鼓勵貴社繼承與發揚文化事業。
“辦出這樣檔次高的雜志真不易”!
——幾個省市雜志主編贊《文化交流》
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神州》雜志社長、主編陳鈞同志近日打電話給本刊記者:“你們的《文化交流》雜志品位很高,格調很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刊物!我們《神州》雜志同你們交換好嗎?”他又說:“那篇朱基總理唱京劇的文章很好,你們是怎么組來的?朱總理的秘書我也熟,我看了貴刊后也想去組稿,但看到貴刊的文章己寫得那么好,我刊就轉載貴刊這篇文章,行不行?”
黑龍江《婦女之友》雜志馬秀斌打電話給本刊記者:“《文化交流》雜志內容豐富,印得很漂亮,看了雜志,我就想起十幾年前到杭州游西湖的情景。”她還說:“杭州的西湖美,杭州出的雜志美,我有機會就來。”
北岳文藝出版社編審席香妮打電話給本刊記者說:“你寄給我的《文化交流》雜志檔次很高!你叫我寫云岡,我很樂意,還怕不夠格哩!”
廣西《紅豆》雜志韋毓泉給本刊記者來信說:“現在我們文學雜志在市場經濟的狀況下辦刊很難,你們浙江辦出《文化交流》這樣內容好、印刷好的刊物,真是不容易呀!”
讓海內外更多人了解
2004年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于湖州市舉行年會,我曾在大會上發表《清初仁和郁永河與其裨海紀游——1697年荒煙蠻雨之臺灣島》一文,約略介紹300多年前郁氏在臺灣之所見。后承浙江《文化交流》雜志社厚愛,將該文之題目改為《郁永河:撰寫臺灣游記第一人》,刊登於該雜志2005·1(總第61期)雙月刊,使海內外有更多的讀者可以對郁永河及早期之臺灣有所了解,我至感榮幸。在此謹向《文化交流》雜志社表示感謝之意。
不過《文化交流》所改之題目并不正確,因為依據史實,在明神宗萬歷三十年底(1602),有大批倭寇入侵臺灣,福建都司沈有容曾派兵赴臺剿倭。破倭之后,陳第與沈有容同行,親入臺灣實地觀察,回來后撰寫了一篇《東番記》,這是中國人記載臺灣最早且最正確的地理文獻。所以陳第才是真正撰寫臺灣游記第一人,而不是郁永河,時間相差了90多年。
臺灣大學教授毛育剛
可讀性強,每期必看
你們的雜志可讀性強,很多信息是我在別的刊物上看不到的,所以,她現在成了我每期必看的高級期刊。
廣州美術學校油畫系副教授謝楚余
《文化交流》一篇文章成為美國大學參考教材
每次收到浙江省對外交流協會寄來的《文化交流》,我都從頭到尾細讀欣賞。這份雜志印刷精美,中英對照,圖文并茂,是一個兼具文學性及藝術性的高水平刊物,可收文化交流和教學參考的雙重功效。
我在美國印地安納州立博爾大學政治系擔任教授已39年。今年春季我教“聯合國及國際組織”課程時,看到新聞報道,從2004年到2005年的聯合國第五十九屆大會的主席是非洲國家加蓬外交部長讓·平。我便對學生說“平”是中國姓名。可能他是中國人的后裔。因為我知道非洲原屬比利時殖民地的剛果,于1960年獨立。成為剛果共和國國父的約瑟夫·卡薩務布總統,便是中國人的后裔。這個黑人總統告訴當年駐剛果首都金沙薩的中國大使館的沈覲鼎大使,他的父親是中國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為參戰國之一,派遣勞工到歐洲戰場,協助英美法等協約國從事后勤勞務。戰后中國勞工,流散歐洲,滯留在比利時的有一位,后來到剛果,擔任礦工,與當地女子結婚生了一個孩子,便是約瑟夫·卡薩務布。成長以后,領導民族運動,爭取獨立成功,1960年成立剛果共和國,擔任首任總統。從1960到1965年歷經權力斗爭,他說他能擊敗群雄,便是因為具有中國人的智慧。
我根據這個故事推測,這個當選聯合國大會的主席讓·平,可能有相似的背景,但我無法證明我的依理推測是否正確。過了一個星期,剛好收到《文化交流》雜志的2005年第一期刊載一篇文章,題目為《加蓬外長的故鄉情》,報道加蓬外交部長讓·平到浙江溫州尋根和認祖歸宗的經過。真使我有“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喜悅。因為這給我一個明證,我的推理是正確的,讓·平的確是中國人的后裔!
讓·平于1942年11月24日在加蓬出生,是法國巴黎大學的經濟學博士。中國外交學院的榮譽博士。在獲得選任為聯合國大會主席之前,曾任公職32年包括任加蓬外交部長及其他各個部會的首長以及各種國際組織要職,他是非洲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此我寫信給《文化交流》雜志社,請為允許我引用這篇文章,以便發給我的學生閱讀,《文化交流》的一篇文章如今成為美國大學的參考教材了。
張德光(美國印地安納州立博爾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政治學會亞洲及太平洋研究委員會主席、國際圖瓦研究學會會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狄安科夫來信
來信及近期的《文化交流》均收到,十分感謝。
信和雜志正好在極為關鍵時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廿五屆大會開幕前到達。這次大會有全世界各會員國的代表參加,因此我能有一個非常及時的好機會顯示給與會的各國的代表們,看看《文化交流》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多少貢獻。
雜志中毛昭晰的關于良渚文化發現的文章,李仲欽的對于中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真切敘述以及浙江航海學會理事長張志飛教授寫的中國東方洋際樞紐港等文章,都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可讀資料,這也會更擴大《文化交流》的影響和知名度。邱健的訪問美麗的影星石慧女士的報道,也給刊物增添了風采,張厚義和秦少相關于私營經濟在當代中國的文章,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和興趣。
瑞士使館臨時代辦(公使銜參贊)白柯洛的來信
非常高興地收到你們寄來的雜志,它為我打開了一個美妙的世界——中國的世界。從中我知道了許多有趣而有益的東西。你們知道,了解中國是很必要的。
這本期刊的優點在于它是英漢對照,方便了不懂中文的外國讀者,還便于他們學習漢語,好處真不少!
祝它越辦越好!
加拿大使館文化參贊蓋茨洛來信尊敬的先生:
我們已經收到你們的雜志《文化交流》,它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你們的雜志精選了多幅精美的中國畫,刊載了幾篇有關茶道、瓷器發源地的文章,引起了外國讀者極大的興趣。可惜,由于雜志英譯文篇幅有限,英語讀者無法閱讀雜志的大部分內容。
就本人而言,我對有關介紹中國各種名茶以及如何識別中國各地茶葉的特點的文章很感興趣。我也很想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它幾乎成了中國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我是一個馬的愛好者。我幾乎被《馬背上的畫家——姚迪雄》一文中的插圖吸引住了。有可能我希望得到一份24頁這篇文章的譯文(編者注:本刊已將詳譯寄去)。
您忠實的朋友
G.K.Ggltyler蓋茨洛加拿大使館文化參贊
秘魯使館文化隨員胡安·塔馬的來信
我很高興地收到了很出色的《文化交流》雜志。
感謝您寄給我雜志。我確信,這本刊物定會促進浙江省——中國重要省份與國外的文化聯系。
秘魯使館很愿意為此能夠與貴刊合作。
著名作家韓素音女士來信
親愛的王家揚先生:
繼第一封給您的信之后,我再次寫信告訴您,我剛剛收到貴刊第15期。雜志精美極了,照片極佳,整個的雜志都非常之好。
祝賀你們。
請告訴我雜志的全年的訂閱價格,對這樣一份精美、品味高尚的刊物來說,如果我不付錢而白看,那是很不公平的。
請告訴您的同事們,你們的刊物是一流的。我渴望將《文化交流》搜集起來。
在15期中,英文的提要文章中有幾處小錯,不過它們都不是什么大差錯。
我非常高興地說:請將你們這一了不起的工作繼續下去。
誠摯地。
韓素音(中文簽名)
37 Montle,lanusanne 1007
(美)丹佛大學徐蕓來函
收到信后,沒幾天就收到了精美的《文化交流》雜志。我們在此只看到《中國畫報》《上海畫報》《今日中國》等雜志,相比之下,《文化交流》無論是內容還是紙張、印刷、照片都屬上乘,真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科羅拉多州共有兩大報社——《丹佛郵報》和《落磯山新聞》。我們認識《丹佛郵報》的一位編輯,她曾于1987年至1989年在中國工作,第一年在新華社(北京),第二年在北京院校教英文。她對中國有特別的感情,在此幫助一個中國畫家、一個攝影家舉辦展覽。她回到美國后仍堅持學中文。現已會看簡單的文章了。
我們將《文化交流》借給她看,她看完后談了自己的看法,她稱贊《文化交流》的文筆好,英文翻譯質量也高。我們聽了很高興,盡管是門外漢,我們卻也愿意幫助辦好這一雜志,如果你們需要收集資料、影印或剪報等,或是與這里的有關部門聯系等,可告訴我們。
美國《丹佛郵報》編輯佩吉女士談《文化交流》
一、“從近幾期看到,《文化交流》的英文翻譯有很大改進。”
“這樣一個專業性,但文章內容又是包羅萬象的雜志,辦得很好。”“外國人對文中說及的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很感興趣。”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時(按:PG于約十年前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過一年多)還沒有見到這樣一本雜志。現在看到這冊雜志,很高興;說明中國的繁榮”。
二、她個人認為“外國人喜歡看一些人情味濃的文章”。
因此,希望寫點普通人,不一定是市長。比如,一個醫生,一個手藝人,還有教授、藝術家。對有些人或地方,還可以請作者跟蹤,一年一寫。如果說報紙重在傳播信息,雜志更有利于探討、跟蹤。雜志不像報紙,它可保存。
“外國人最不喜歡數字多的文章。那多半是政治性的。”“(這是由于)中國的數字總有些夸大。所以,(外國人)對中國這些數字,是無所謂的。”
佩吉還建議,選題亦可多從家庭角度去思考。她說“這樣的選題做出的文章更富有人性”。似乎是說更有人情味。
美國紐約《海俊通訊》編輯張澤生來信
收到寄來的兩本《文化交流》雜志。
你們的工作優秀,令人贊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交流》竟能夠用中英文出版。我曾向《人民畫報》(在海外稱為《中國畫報》提出:希望他們使用中外雙語出版,所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有什么什么困難。因為在海外,第一代的華人多喜歡讀中文版,而第二代華人則由于在國外土生土長,對中文已經看不懂,因此即使會翻翻圖畫(許多連翻也懶得去翻),所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當我見到《文化交流》用雙語出刊,心里感到很高興。謹向該刊的工作同志致以敬意!
你們的雜志的確辦得很好,印刷與內容都非常精美,比國內出版的雜志好多了。
美國東亞圖書館負責人來信吳堯民先生:
《文化交流》2001年第一期今日接讀。
在細讀完各文后,頓覺杭州的文化界取材攝影、學人的心智,文字動人,城市一步步進入世界水平的努力,實在令人振奮,大國之風真不是說說而已!
像我們在海外文化界努力了三四十年的人能看到這樣輕便的文化讀物,有這樣優厚的內容,忍不住放下各種重要事務,向貴刊致敬意!
幾乎沒有一篇文章不令我感動,寫的人果然會取材,故事里的人物們太值得人尊敬,愿祈此風長存中國;貴刊能更傾銷中國各城各鄉。
東亞圖書館董王琴麗
(Julia Tuns)
丹麥華人友誼會副會長葉長志來函
旅居丹麥的華人同胞身居海外,我們感到格外離興能夠閱讀到內容豐富多彩和精致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雜志封面和編輯內容都精美,而且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深為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喜愛。
愿《文化交流》再接再厲,為海外華僑、華人報道更多祖國的開放改革喜訊。望我們之間繼續保持聯絡。
祝好!萬事勝意!
丹麥奧爾胡斯(華人友誼會副會長)
葉長志
瑞士邀請陳源斌去講學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發了《“秋菊”到杭州“開會”》一文,介紹著名作家、《秋菊打官司》作者陳源斌的近況,瑞士學者看了報道,先后兩次寫信給陳源斌聯系,準備在瑞士出版陳源斌的著作,并邀請他去瑞士講學。
《洋農民圓夢》一文反響強烈
《文化交流》2002年第3期刊發張益先生《洋農民夢圓意大利》一文,以其傳奇式經歷、強烈的情感和諸多人士的熱切關懷在國內外讀者中產生良好的反響。首先是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認真組織全館工作人員討論,一致認為是有利于促進中意兩國人民友誼的好事。大使館參贊董志仁先生,兩次打電話給出力搭橋立大功的鄭耀庭會長,詳細詢問經過,一再夸他“為中意友誼做了一件好事、美事”,他們“深表謝意”。
而為尋親打了3000多個電話的卡爾羅夫婦,看到這本雜志以后,一邊復印起來分送親友和洋農民的姨母們,一邊不怕年邁苦學漢字,用中文給張益先生寫信,說是很高興,“文章與照片,一切很好看!!!”連用三個感嘆號。(附卡爾羅來信)。而意大利國家電視臺隨后便派出以鮑羅·維達里為首的采訪團經中國外交部新聞司核準專程到瑞安市徐祥順家鄉拍洋農民其人其事專輯。最興奮的還是意大利華人華僑工商會的僑胞們,他們為洋農民尋親提供幫助,又為文章的刊登而舉杯祝賀。其中老華僑趙冠妹、董文款先生等還共同吟誦,擬詩投寄《歐洲時報》:
都學卡爾羅
——讀《文化交流》洋農民奇聞有感
從來仁者壽,江南奇文多。
我們浙江佬,都學卡爾羅!
鐘嬰教授在美目睹《文化交流》在華人中爭相傳閱
《文化交流》編輯部:
來美探親,住女兒家。女兒女婿有幸得到一份《文化交流》刊物,在他倆工作的AMGEN公司里一些華人中竟頗受歡迎地傳閱開了。
這里得先簡介一下AMGEN,這是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生物科技領先的生物制藥公司,至今已有7000多員工。是以信息、知識、技術為特征的高科技公司,主要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素和顆粒白血球生成因子的兩種基因產品。中國人絕大部分在科研部門工作,在美留學讀這一行的,取得博士、碩士后成為這個公司的科學家、研究人員,有好幾百人。那些遠隔重洋、遠離故土的海外學人,生活于這樣一個環境中,他們雖有本專業最領先的科技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卻在其他方面難免又有“世外桃源”中人式的“與世隔膜”處,比如:連一份中國雜志也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來了這份印刷精美、圖文并茂,而且時間貼近的《文化交流》,怎能不喜相傳閱,倍感親切呢?
每次《文化交流》寄到,女兒優先看,常常女婿還未來得及看完就被借走了。往往一人借去,這一人的全家老小都看。馬上另一家又借去了,傳來傳去,十幾家以后,就不要指望它能再回來了,事實上一本也沒回來。
《文化交流》受歡迎,不僅因為來自祖國大陸,還取決于雜志本身的質量。印刷好,畫好,照片好,主要是文章好,有質量,有意思,是一本有品位的雜志。在此大洋彼岸遙祝《文化交流》越辦越好。
鐘嬰2001.7.11
于(美)加州、千橡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