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縣有這樣一群奇怪的農民,自己的奶牛養在別人家里,給自己的奶牛擠奶還要聽別人指揮。這個讓養牛戶們如此言聽計從的人名叫張振海。2003年他憑借自己牛奶銷售渠道廣的資源優勢,決定通過為養牛戶服務來賺大錢。
在此之前,張振海一直在做小生意,騎著一輛小三輪到處跑。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替奶牛養殖戶送牛奶,1公斤牛奶可以賺到1角錢的勞務費。隨著牛奶越送越多,張振海和牛奶加工廠也熟悉起來。于是,熟悉銷售渠道的張振海開始動起了腦筋,他開始走街串巷發動大家都來養牛,并且承諾簽訂合同,有多少牛奶就銷售多少。眼看養牛能賺錢而且不愁銷,村里養牛的人增加了。到1999年,張振海也開始小有名氣。他每天收購的牛奶增加到5噸,小三輪也換成了“小解放”。
這時候,讓張振海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牛奶收得多了,但當地的牛奶加工廠卻因為生產調整,降低了牛奶收購量。這點小困難可難不倒張振海,很快他就與另一個大型乳品廠達成了供貨協議,把手里的牛奶全部賣了出去。
到2003年,張振海的日銷售量增長到10余噸,他也變成了邯鄲縣家喻戶曉的牛奶經紀人。可麻煩又來了,牛奶加工廠開始不收散奶,要達標奶。生產達標奶,必須采用大型的擠奶機。要讓散戶牛奶變成達標奶,就必須建廠房,買設備,把農戶散養的奶牛集中到一起集中擠奶。可此時張振海手里只有30萬元。怎么辦?張振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借錢建奶牛托養場。
2003年10月,找朋友借了40萬元,一共投資70萬元,張振海建起了奶牛托養場,引進了先進的養殖和加工設備,把農戶的牛集中到一起,統一提供草料,統一擠奶,每頭牛每年只收18元的管理費。牛奶的質量問題得到了解決。
到2005年,張振海的奶牛托養廠已經存欄1000多頭牛,日送奶量超過了20噸,日收入達到6000元。昔日的送奶工今天已經成為腰纏百萬的“牛保姆”了。(河北紀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