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不少賢明的大臣和國君,在選賢任能方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薦才、選才、用才的佳話,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然而,我感到最能體現舉薦者才能和藝術的,非伍子胥七薦刊、子莫屬。
孫子姓孫名武,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吳國將軍,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他指揮吳國軍隊進攻楚國,占領其國都,取得赫赫戰功。然而就是這么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最初卻不被吳王闔閭所看好,這才有了伍子胥七薦刊、子的故事。
關于七薦利、子的具體經過,由于史書上并無詳細記載,因此宣傳較少。鮮為人知,但近來有研究者作出這樣的推想:楚平王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后,伍子胥連夜逃出楚國,輾轉來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讓他訓練軍隊,治理國家,并答應為他伐楚。可是當吳國的國力蒸蒸日上,軍隊素質和戰斗力大大增強之時,吳王卻閉口不提伐楚一事,這令伍子胥非常著急。經過一番了解,得知吳王深怕伍子胥借吳國的軍隊去報私仇,到時濫殺無辜而誤了大事。這使伍子胥想到要推薦一個難夠讓吳王放心的人,他覺得孫武是最合適不過的。當時孫武離開齊國來到吳國已多時,已經寫出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孫子兵法》,但卻苦于無人向吳王推薦,只得隱居起來。后來,伍子胥多次向吳王談及刊、武,稱其是難得的軍事人才,希望吳王予以重用。可是吳王根本沒有聽說過孫武的名字,對伍子胥的推薦十分冷淡,以為他是要呼朋引伴,在朝中自樹羽翼。直到第七次推薦時,伍子胥才有了陳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他說,古人云:“居不隱者,患不遠;身不逸者,志不廣。”意思是說,大凡高隱之士,為了躲避人世間的紛紛擾擾,一般都會遠離塵世,尋找一個清凈的地方冷靜的、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治理國家的大事。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追求安逸享樂,其實只有志向遠大之人才能有這樣的超凡脫俗之舉。這種人一旦受知遇之恩,就會舍生忘死,報效國家,施展平生所學,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接著,伍子胥向吳王介紹了商湯不以伊尹出身卑微,舉任以國政,最后幫助商湯打敗夏桀;商王武丁不以傅說是奴隸而歧視他,而同樣任以國政,從而開創了武丁中興的盛世局面;姜太公年老窮困,息影垂釣,得遇周文王,成就周朝幾百年基業。伍子胥以這些例子,說明凡有一技可稱、一藝可取的,都要以禮相待,不可示之倦怠。如果能夠這樣,便能使天下賢能之士望風而來,則霸業指日可待矣。聽了伍子胥這番話,吳王這才同意看一看刊、武所著的兵法十三篇。等到看完,吳王便迫不急待地上門看望孫武,君臣一番交談之后,吳王很快就任用孫武為將,率領吳國軍隊揮師伐楚,直至占領了楚國國都郢城。
這個薦才、選才、用才的過程盡管是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是一波三折,給后世留下很多啟示。首先,伍子胥對被單薦者作了一番仔細的甄別,即絕不單薦楚國人,因為他自己是楚國人,他來吳國就是為了鼓動吳王伐楚,為己報仇。在此之前伍子胥已經舉薦楚國的另一個大臣伯嚭擔任了吳國的大夫,如果再要舉薦楚人,定會令吳王生疑,因此他舉薦了齊人孫武。古人常說,舉賢不避親。但在這件事里,伍子胥的“舉賢避親”取得了成功。其次,以誠感人。舉薦一個人才,前后有七次之多,這在古代也是不多見的,吳王由聽都懶得聽,到不僅耐心地聽了還看了孫武的兵法十三篇,這個變化全仗伍子胥以誠感人。俗話說,誠可感天,吳王如果不是看到伍子胥一番誠意,那是絕對不會接受孫武的。這種真誠,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基礎。再次,使用技巧說服人。伍子胥在說服吳王重用孫武時,舉了大量古代君王不論尊卑,不拘一格選人、用人的例證,借以說明重用像孫武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古代先賢那里是早已有之,以此打消吳王的顧慮。如果沒有這些令人信服的例子,吳王怕是難以被說服。所以,舉薦人才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介紹人才的情況.還要能夠說服當權者,講究舉薦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提高舉薦人才的成功率。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當權者必須有激情,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進取心。試想無論推薦者使盡渾身解數,把一個貨真價實的人才推薦給當權者,可這個當權者是昏庸之輩,毫無激情,更談不上什么事業心和進取心,那也白搭。他可能根本就不會用這個人才,或者用了也是隨便給個無關緊要的差事,并不委以重任。這么一來,推薦者就是白白浪費表情了。好在吳王闔閭當時年輕有為,立志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遂使孫武有了用武之地。
當然,我們希望當代的領導人不要讓人才舉薦者反反復復地推薦,不要不足七次絕不松口,而是要建立一個科學的薦人、選人、用人機制,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