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英雄,我只是抗日戰爭中一個幸存的老兵。”今年87歲的孫云英老人說。這位在抗日戰爭時期經歷過槍林彈雨、消滅無數日寇的戰斗英雄,在一個春風和煦的下午,在湖南省委大院的家中為我們講述了自己親歷的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抗戰故事。
一
孫云英是河北省巨鹿縣人,1935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爆發后,奔赴抗日前線。1942年7月,任河北省廣宗縣縣長兼航日游擊大隊大隊長。
“馬魯灣伏擊戰,我們只用了10分鐘就把鬼子的運輸隊消滅了!”一說起1943年5月的那次戰斗,孫老就激動不已。
當年5月16日,36名日軍押著6輛大馬車,給廣宗縣敵人運送武器彈藥。
接到任務后,孫云英與十一團九連的張連長、郭指導員等人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排埋伏在略溝南邊離公路30米處的墳堆里,二排埋伏在路溝北邊離公路50米處的墳堆里,三排則隱藏在路溝里作預備隊。這樣一來,路溝的東頭馬路便成了交叉火力點時,一聲令下,速戰速決。
16日上午9點鐘左右,張連長通過望遠鏡看到敵人順著公路走過來了,敵人越走越近,也越來越看得分明:6輛馬車,36人。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后,張連長駁殼槍一響,兩個排的指戰員一起開火,機槍、手榴彈、大蓋槍響成一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打。
“大部分日軍連槍都沒有來得及舉,就結束了性命。”孫云英比劃著說,“也就10分鐘的時間,日軍就被我們全部消滅了。我們的戰土沒有一個傷亡。”孫云英完全沉浸在當年勝利的喜悅當中,他說,把敵人消滅后,收繳了很多戰利品,但為了避免敵人的包圍,戰士們將戰利品埋在了馬魯灣西北地里,然后迅速穿過巨廣公路向東急行軍。就在他們剛過公路不遠,身后便傳來敵人的槍炮聲……當天晚上,部隊返回,又順利地運回了戰利品。
二
1943年9月4日,孫云英與廣宗縣幾名負責同志帶著近60名戰上一同到四區前未村開會。正在斤會時,就接到了敵情報告。 “說是第二天鬼子要出動掃蕩,地點很可能就在三、四兩個區。”孫老說,經過研究,縣委領導一致決定連夜出發轉移到安全地帶。走了20公里,部隊連夜趕到了目的地——一區七斗店住下。“我剛脫衣服睡下,就聽警衛員報告,說是聽見東面槍聲越來越近。”孫老說,后來才知道,日寇已從東、南、西、北四面不斷壓近。得知廣宗城內的敵人要從南邊出動的情況,幾名負責人當即決定,由孫云英帶領60名主力將敵人引向東面,然后甩開敵人,再集中向西邊的槐窩村北突圍。
孫老說,當時他們正準備向西南轉移時,迎面就來了一個中隊的偽軍,黑壓壓的一大片。由于天還沒有亮,戰士們沒有理睬敵人,照直向南突擊,敵人嘰里呱啦嚷了一會兒,也摸不清我們是什么人,又看到人流向東涌去,就沒管我們,也跟著向東開過去了。
“好險呀!一場突圍戰就這樣被我們巧妙地躲過去了。”孫老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部隊繼續前行,當走到沙型果木林里時,迎面又遇上一股敵人。“敵人看到我們,就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沒等話落,‘嗒嗒嗒嗒’一陣槍響,就撂倒了幾個敵人,其他幾個連滾帶爬地跑了。”孫老說,考慮到突圍才是關鍵,戰士們并未追趕,而是馬不停蹄地向西南方向疾走。當日天近黃昏時,孫云英與其帶領的6噸戰士才在杜家莊同大隊主力會師了。
戰爭如棋局。“我們是在戰爭中學會如何打仗的。”孫老說,大敵當前,積極備戰;敵占據點,我占農村;敵人掃蕩,我打游擊;敵人搶糧,我們藏糧;敵人挖溝,我們填溝;敵人修碉堡,我們毀碉堡;敵人修公路,我們大破擊……
敵人使出“強化治安”、“囚籠戰術”,在廣宗縣大拆民房,大砍樹木,強迫民工修33個碉堡。日寇在柏城修碉堡,遭到了當地老百姓強有力的抵抗,老百姓不愿意拆磚、砍附,日寇便把老百姓綁起來,吊在梁上,用槍托瘋狂地打。“鬼子的這種滅絕人性的行為,早讓我們怒火沖天。”孫老說,“但考慮到當時敵強我弱,硬拼是不理智的,因而當時縣委作出決定,采用‘拖’和‘破’兩個辦法來對付敵人,絕不能讓敵人的炮樓修成。”
老百姓們立即行動起來,無論是拆房的、運磚的,還是砍樹的、挖土的,大家一律放慢了速度,只要在一旁監視的日寇一轉過身去,大家就馬上停手不干了。
“拖”的辦法見效了,該考慮如何“破”的問題。縣委派人暗查修堡處的地形后,一天夜里,戰士們偷偷來到炮樓前,趁敵人尚未發覺,操起鋤頭,幾下子就把剛修起一人多高的炮樓墻壁扒平了。
“第一次破堡計劃成功后,把敵人嚇得膽戰心驚,軍民也感到十分振奮。”孫老說,從此破炮樓就形成了一種制度,今天小辛莊,明天七斗店,后天畢家莊……神出鬼沒地與敵人周旋。就這樣,修了破,破了修,“我記得至少鬼子修了120多次,我們也破了120多次。最終,敵人的炮樓還是沒有修起來”。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9年,孫云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冀南支隊第四大隊大隊長,同年8月任湖南省常德專署副專員兼支前司令部司令員,1973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第一副部長直至1984年離休,湖湘大地也成了老人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