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變化,一是由本身的矛盾所引起,二是由外界的原因引起。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對高考作文影響最大的,筆者認為是2002年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2004年正式實施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響來自于語文考綱,考綱是《大綱》《課標》的執行方案以及觀念的具體化。新課標、新考綱精神要求學生“負責任地寫作”“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要有獨立的寫作思維”。顯然,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標準。據此,筆者對2005年高考作文命題走向作了以下預測:
一、在“認識”這個話題上繼續引申
引導中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03年的“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2004年全國卷的四個話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還有其他省份的幾個話題,都是講“認識”的。認識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社會,才能融入當代中國的社會;認識自我,才能全面發展,規劃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高考,“認識”這個話題還可能進一步細化、具體化。
二、從審美引申到文化
《課標》指出:“審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2004年的江蘇卷“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是這一方面的可貴嘗試。當然,關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對人的審美(帥、酷以及氣質),也可能有對社會風尚及流行文化的審美,也可能有對傳統文化中小說及詩、詞、曲、賦的審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疇。
三、考查語言運用和語文實踐活動
《課標》要求“應用、拓展”“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適當時機與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關于這方面的考題:90年代有給編輯部的一封信,反映環保問題;上海卷,近年來有假設從某刊物的幾個欄目中選一個進行編輯;以前上海卷連續兩年有寫小作文、兩分鐘的發言稿,是從考查“說”的角度出題的。其實,還可以寫講演稿,辯論、采訪、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樣既考了“寫”,又考了“說”,把高考作文與語文活動聯系了起來。
四、把課外閱讀與高考作文聯系起來
2004年福建卷,列了兩組人物,每組5人,5人中有真實歷史人物,也有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古今中外的5個人物都可以從課外閱讀中獲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兩種體裁,一是寫人,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速(縮)寫;二是評論,文學評論或歷史人物評論。因此,作為應對策略,除了讀小說外,還應引導學生閱讀歷史人物傳記。沒有閱讀,便無從下筆。
針對高考作文中出現的“胡編亂造”“四不像”,內容空泛,缺少生動的記敘,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現象,近年來,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中增加了“感情真實”“內容豐富”的條目,并且對“四不像”類的作文一律封殺,不予及格。為了從根本上整治“四不像”,為了與高中作文教學的訓練體裁一致,話題作文開放式的“體裁不限”的規定,有可能要改變。這一點應引起注意。
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在實施中矯正,高考作文的形式和選材的開放度將在今后的命題要求中微調。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從有利于選拔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高考也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