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卜居》篇中有個辯證思維的經典句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相對而言,事物是各有長處和短處的。但是,我們在看待人和事的時候,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卻往往不能多方面地進行考查,因而得出了片面的、錯誤的結論。
請看下面的作文片斷: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么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
我相信,無論是誰,遇到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一定會和前面的富人一樣,首先懷疑的是自己家人以外的所有人。(2003年高考河南一考生《相信事實,相信真理》)
考生在轉述了試題所給的寓言故事后,武斷地指出:“我相信,無論是誰,遇到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一定會和前面的富人一樣,首先懷疑的是自己家人以外的所有人。”這話說得“過了頭”,因為并不是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持“智子疑鄰”式的思維方式。《相信事實,相信真理》一文就輸在了這個“過頭話”上。“過頭話”導致了觀點的錯誤,違背了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中“思想健康”的要求。
“過頭話”,即說理絕對化,持論片面化。那么,怎樣解決此類問題呢?
1、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學會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外界有著密切聯系的,并且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
試看《戒貪養廉》一文是怎樣用聯系的觀點,就“貪”字展開論述的:
貪從何來?康德說:“貪是人類內心對外界事物無止境的欲望。”一個“無止境”,道出了貪者的心理源頭。對某些事物的追求,是人們正常的內心需要,正如饑餓者渴望能夠飽餐一頓,貧窮者渴望得到一筆財富一樣,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一個饑餓者在享受一頓美餐之后,還想要一座銀山,貧窮者在得到一筆財富之后,還想要一座金山,這便是“貪”了,因為他的需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而變成無休止的欲望了。不要小看這種欲望,它包羅萬象,名目繁多:有人貪色,有人貪財,有人貪酒……凡是沾上這種習氣的,小則毀了自己,大則禍國殃民,貽害四方。古往今來,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唐后主李煜,貪戀絕色佳人,最終落得“垂淚對宮娥”“北面為臣虜”的可悲結局。
這段議論,緊密圍繞一個“貪”字,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性,析因論果,深入挖掘“貪”的思想根源,揭示“貪”對個人和社會的惡劣影響,議論周嚴而富有警世作用。
2、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事物。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只有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趨向做出正確推斷。
試看《“差生”不差》一文是怎樣看待“差生”的:
……實踐表明,每個差生都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很差。有的某些學科成績差,但另外一些學科成績卻相當優異;有的課本知識學得不太好,但課外知識面卻很寬廣;有的雖然在學校學習期間成績低,但走上工作崗位后成績卻十分驚人。浙江金華市一位在校表現一般、成績下等的初二學生卻在全國性的美術設計征稿比賽中榮登榜首。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做學生時,“智力不佳,反應遲鈍”,被老師視為“笨頭笨腦的孩子”;然而,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勤奮攻讀,潛心鉆研,創立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為科學的發展開拓了深廣的領域。由此可見,“聰明”和“愚笨”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差生不僅可以轉變為優秀學生,而且還可以成長為社會的棟梁和科學事業的巨人。
這段文字著眼于現實與未來之間的聯系,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和分析“差生”,并用典型的例證指出:“差生”不差,“差生”不僅可以轉變為優秀學生,而且還可以成長為社會的棟梁和科學事業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