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它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歇后語就是這種豐富、生動的群眾語言的一部分,也是熟語的一種。歇后語中有許許多多生動而巧妙的比喻,它集中地運用了雙關(諧音)、隱喻等傳統的修辭手法,從而達到形象、深刻的語言表達效果。其形象生動而又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所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道。
歇后語一般是由近似謎面的“前語”(前半截)和近似謎底的“后語”(后半截)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用語。前后兩部分為引注關系,一說出“前語”就能讓人猜測到“后語”,被“歇”去的“后語”是要說的主體(即本義),要聽者或讀者從已說出的“前語”中悟出,所以叫歇后語。
根據前后兩部分的構成情況,歇后語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喻意的。即“比喻———說明”式的。它是用鮮明、形象的比喻,委婉而又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人們的認識。這類歇后語,其特點是先有一個比喻部分,即“前語”,用物或事構成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后面接上一個說明部分,即“后語”。“后語”是對“前語”的判斷、推理或解釋,亦即比喻的揭曉。“后語”的意義完全是由“前語”推斷、聯想出來的。這種語言形式,其比喻部分有許多是表現實際生活的,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深刻認識和豐富聯想的基礎上的。例如:
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類喻意的歇后語,主要依靠比喻部分來說明道理,比喻部分是人們賴以推斷歇后語邏輯的根據。比喻部分構成的材料很復雜,有的是以歷史人物、事件或民間傳說為比喻的。例如: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如果對這一類歇后語所舉的比喻事件不清楚,就很難推斷出其“后語”部分的意義了。例中前兩個比喻部分出自《三國演義》,后一個“姜太公釣魚”則是根據民間傳說來的。有的是以一般事理或經驗來作比喻的,這種比喻能深刻地反映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例如:
針尖對麥芒———尖對尖
白布掉在染缸里———洗不凈
有的是以想象為基礎的比喻,這種比喻無論是誰都不相信是事實,然而,比喻的結果卻是有說服力的。例如: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老虎戴佛珠———假慈悲,假充善人
這種比喻都是非現實的虛構,根據這種虛構的比喻,推斷出后面的結論,比喻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構成一種極強的說服力。這類歇后語有的比喻部分的情況是事實上可能辦到的,而其結果卻與事實相反,通過內部的不協調關系構成了饒有風趣的比喻。例如:
門縫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門縫里瞧人”是可以的,但看的結果———被看的人不會因為從門縫看過來而呈扁形,這里偏說扁了,為一種很有意思的夸張。人們在使用這類歇后語時根本不去核對它的真實性,而是作為一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來看待的。
一類是諧音的。這類歇后語,其“后語”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現象來表達意思的,比喻意的歇后語多了一層語音關系,實際上是“同音現象”在歇后語中的積極利用。這類歇后語經過同音轉換成另一意義,而這個意義才是說話人所要說的。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音相諧的,如:
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三尺長的梯子———搭不上檐(言)
“書”與“輸”同音,“盡是書”轉意為“盡是輸”。搭不上“言”也是諧音轉義。一種是少數兩音相諧的,如:
十文錢少一文———九文(久聞)
“十文錢少一文”是“九文”,“九文”與“久聞”同音,于是諧音轉義為“久聞”。
歇后語是一種群眾語言,應該說是健康的、生動活潑的。恰當地運用歇后語,可使語言含蓄、幽默,增強表達效果。如說小王賣東西賬目清楚,一向是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夸小李商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就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這都是用得恰當的例子,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俗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使用歇后語時,我們應該加強語言修養,使語言幽默而不庸俗,俏皮而不流于尖刻。若能恰當運用歇后語,定會使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