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連聽了幾場演講,都是關于美國的網絡安全和網上交易的。昨天演講的大衛·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是有名的法與經濟學教授。大衛的演講從中國古代的合約制度開始,在封建制度下,中央權力有限,大量法規和習俗由地方自發形成和實施。重要的合約,包括商業和婚姻的合約,都靠當事人巧妙地借助第三方擔保和其他安排來促成。大衛認為,今天互聯網上的交易合約,很可能也會走上中國之路。
網上交易容易引發爭議,其根源有兩個:一是時間差,二是匿名制。解決時間差問題的第一個辦法是,在有交易愿望的雙方中,讓有可能過橋抽板的一方向另一方預先支付抵押。抵押必須與潛在的損害大致相當;抵押過低,過橋抽板就仍然合算;抵押過高,收取抵押的一方就可能索性獨吞抵押,放棄合作。較好的做法是以某些特殊物品為抵押,這類物品的特點在于,它對抵押人而言價值很高,而對接受抵押的人而言價值很低。這種方法既保障了抵押人履行合約、最終收回抵押品的積極性,也降低了接受抵押的人吞掉抵押品的可能性。
那么這些特殊物品是什么呢?紀念品、個人隱私、家庭照片、家庭成員,都是現實生活中常用作抵押物的例子。經濟學家謝凌(T. Schelling)甚至為電影里常見的綁票情節出謀劃策,提出讓人質先告訴綁匪一些自己的隱私(如果沒有就刻意制造一點),為的是授人以柄,好讓綁匪愿意“先放人、后取錢”。謝凌教授的這一觀點,后來受到美國國防部的重視,用到了核武談判上。
回頭再說大衛的演講。大衛認為,個人信譽也是這樣一種“對主人有價、對別人無價”的物品。原則上,要保障網上交易順利實施,就必須讓交易雙方把信譽抵押出來。真實生活中早已能做到這一點,問題是在網上:網上是匿名的,怎樣才能建立起匿名的個人信譽呢?大衛首先建議,運用計算機的數字密匙,讓第三方確認交易兩方的身份,而交易雙方依然保持匿名。這樣,第三方就充當了信譽證人。在任何交易前,當事人都可以向第三方索取交易另一方的信譽證明,作為交易決策的依據。這跟目前ebay的做法相似。ebay的網上交易系統被認為是公正的第三方,許多賣家建立的匿名身份有成百上千次的交易記錄,每次交易都有交易對方在交易后留下的評語,由于每筆交易都要交納傭金,且整套記錄是長年積累而成的,所以造假的成本很高。
對于新人的信譽如何建立的問題,大衛提出兩個辦法,一是新人向第三方信譽證人交付抵押,二是新人向已經建立交易歷史記錄的老用戶購買匿名身份。這跟真實世界是相似的。在真實世界中,商人可以購買現有的優良品牌,借殼上市。
第三方信譽證人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信用額度的控制。當100個客戶同時把貨款預支給一個賣家時,這個賣家容易產生作弊的動機,這就產生了現實生活中信用額度控制的問題。在網上,這個問題也不得不求助于第三方。大衛的市場設計,有一個重要含義:即便遇到微妙的合約關系,市場也能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而不需行政部門插手。的確,十多年來,網絡應用一日千里,從防病毒和反黑客,再到網上交易,出現的問題,市場基本上都一一解決了。
目前,似乎還沒有人留意到國際商會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這個由民間逐步完善、由交易雙方和雙方所在地的銀行共同執行的交易規則,促成過無數國際貿易,交易的雙方也是往往從不見面的。這個例子或許能給我們的網上交易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