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德語困境;萊布尼茲;語文作育;德語思維社會;民族語言傘運;中國高教漢語政策;反省
摘 要:作為一種民族語言,德語可謂歷史悠久。但經(jīng)過“三十年戰(zhàn)爭”后,德國民族一度對德語的價值失去了自信。在這一處境中,萊布尼茲奮然提出“語文作育”和“德語思維社會”等觀念,旨在喚醒德意志民眾重新肩負起母語作育的責任。在評論了萊氏對德語的長處和短處的分析后,本丈簡略地追溯了現(xiàn)代德語于繼后兩世紀的發(fā)展。以此為背景,本文進一步指出:當代德語正面對另一次的語文危機,而挑戰(zhàn)主要來自英語的強勢。幾年前終于再有一群德國學者,他們出于對德語作為一學術思想語言的前途的憂慮,對德國各邦政府發(fā)起了公開聯(lián)署。借著德國的經(jīng)驗,本文于結論部分再進一步指出,當代漢語其實也面對著雷同的處境,作者最后更就中國大學教育環(huán)境下的語文政策提出一系列的理論反省。
中圖分類號:B516.23;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05)01—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