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濾
2005年7月28日,就建設沈陽經濟區如何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遼寧中部城市群建設與發展專家研討會再次召開。會上,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林木西直言:“七城市共享沈陽市的024電話區號資源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是利益問題阻礙了此事的進展。對于電信部門來說,七城市之間通話計費標準由長途變為市話,收入將大大減少,因此對此不太熱心。”
看似簡單的電話區號共享問題,正是推進沈陽經濟區資源平臺流通整合實質性的重要一步。截至記者發稿時,據有關人士透露,相關部門已作出讓步,初步同意將鐵嶺與沈陽間固定電話資費標準由現在的每分鐘0.7元降到0.4元。
大沈陽經濟圈
從地圖上看,以沈陽為軸心的150公里范圍內,共有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鐵嶺七座城市。七城市共有人口2134萬,占遼寧省人口總數近50%;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接近遼寧省面積的45%;GDP接近遼寧省的60%。就此距離而言,這是全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
2005年4月7日下午,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鐵嶺七城市市長在沈陽共同簽署了《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合作協議》,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和遼寧省省長張文岳到場見證。
沈陽經濟區又稱“大沈陽經濟圈”,所轄七城市將就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金融服務、貿流通、對外招商、易人力資源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其中,鋼鐵、煤炭等大行業大企業將以合并重組為構想,志在打造走向國際的強勢集團。另外,計劃對外共同使用同一個長途電話區號,即沈陽市現在的024長途電話區號,打造從內到外為一體的區域化經濟圈。
振興東北的口號人提出至今已有些時日,但實際效果卻不十分明顯。究其原因之一是因為“龍頭”尚未出現,沈陽當然想做“龍頭”,但與勁頭十足的大連、哈爾濱等城市比較,沈陽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沈陽某大型企業董事長對記者說:“沈陽這位老大哥干不動了,就叫上身邊的小兄弟一起上,以穩住龍頭老大的位置。”振興東北將“大沈陽經濟圈”推出水面。
版本由來
“大沈陽經濟圈”出臺的版本流傳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大連提出“打造大大連”的口號不久,遼沈有關人土在公開或非公開場合議論,“大連都這樣喊了,沈陽不更應該是大沈陽嗎?”特別是在大連成為單列市之后,關于“大沈陽”的議論便被遼沈地區的學術界和經濟界“演繹”,并開始從理論上尋找基礎。
另一種說法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遼沈地區的學術界和經濟界提出了擬成立以沈陽為中心的小區域經濟。2003年初,由沈陽市政協正式提出建議,同年,遼寧省政府也提出關于建設沈陽經濟區的設想。隨即,沈陽市委以政研室為主成立了“構建沈陽經濟區戰略研究課題組”。這是2004年官方正式認可的說法。而第一種版本則被更多的遼沈市民所接受。
一名沈陽市政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第一種說法應該有其社會基礎,十幾年前,在沈陽市政協的有關會議上,這個話題已經很普遍。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關于沈陽經濟區第一次會議是2004年2月26日在沈陽迎賓館正式召開的。此次會議由沈陽市政協發起,七城市的市政協秘書長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上,營口成為最后一個加入的城市。
由政協暢議區域經濟,并且出面主辦,這在全國來說尚屬首次。沈陽市政協的工作人員不容置疑地告訴記者:“大沈陽經濟圈就是從沈陽市政協叫出來的。”沈陽市政協主席趙金城向記者介紹說,那是在2003年年底,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和鐵嶺六城市政協主席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由于沈陽經濟區沒有港口,經遼寧省政府協調,將營口市納入進來,此時才能說是遼寧中部城市群七位成員正式到位。
定位的構想
“大沈陽經濟圈”如何定位是區域經濟的焦點。沈陽市市長陳政高認為:“沈陽要建成東北中心城市,成為遼寧中部七城市的領頭羊。沈陽既要振興自己的城市,又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東北地區中心城市。這個任務更具有挑戰性,更艱巨。”
他說,從現在起,到2010年,集中做強做大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藥和農產品加工“五個產業”,將沈陽建成“三個中心”——全國裝備制造業中心、東北地區的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在沈陽以東僅有半個小時車程的撫順,志在打造西拓戰略,以最快速度融人沈陽經濟區,這是撫順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閻茂龍向記者介紹的。他說,“撫順作為離沈陽最近的城市,應加快融人沈陽經濟區的步伐,實現沈撫經濟一體化。我們確定城市發展戰略有很重要的轉變,確定西拓戰略,主動接受沈陽的輻射。”
本溪也對加入沈陽經濟區進行了定位,“以鋼鐵深加工制品、現代中藥和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為突破門,主動承接中心城市的輻射,融人遼寧中部城市群。”
2005年初,七城市在正式“結盟”前一個月,就已經兩次以“沈陽經濟區”的名義集體到東南沿海地區招商。鐵嶺與沈陽結伴進行的一次招商活動,一舉拿到了58億元的投資。鐵嶺人在沈陽經濟區中首先受益了。
如果沒有營口的加入,沈陽經濟區就沒有出海口。營口市是最后一個加入沈陽經濟區的,記者在營口市采訪時也聽到了兩個說法。一說營口一直在猶豫是加人大連一體化還是并人沈陽經濟區,因為大連欲與營門聯合,掌握更多的資源空間,直至遼寧省有關方面出面,才將營口拉進沈陽經濟區。
另一種說法則完全相反,據有關人士介紹,營口市常務副市長張鐵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區,如果沒有出海口,沒有對外往來的支點、窗口,那么就不能成為功能完備的經濟區。所以,沈陽經濟區把營口作為一個出海口,是發展的必需。……營口加入經濟區也是營口發展的必然選擇。”
營口港正在為中部城市群服務,例如營口港已著手在沈陽建立物流基地,使港口服務延伸到中部城市群心臟。營口港把整個經濟區貨物采取大通關辦法,通關后貨物直接出關或南運,大大減少中部城市群企業的物流成本,讓沈陽經濟區范圍內的貨物能夠嘗到自己擁有出海口的便利條件。同時,營口爭取到2008年建成億噸大港,滿足沈陽經濟區發展對港口物流的需要。
產業整合難題待破
城市組合的基礎,產業整合是關鍵。對此,遼寧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馮貴盛教授提出的“六大構想”最為搶眼,老百姓習慣地將其比喻成“六個大夢”。裝備制造、汽車、鋼鐵、石化、建材和制藥,這六大行業是沈陽經濟區的六大優勢產業和主要利益點,其整合效果將最終決定夢想是否能成為現實。
馮貴盛坦承:“這六大產業整合的構想,其實是建立在重合并輕合作的基礎上,有機地組合于一體,使沈陽經濟區實現巨大的區域經濟利潤。”例如鋼鐵行業,在鞍鋼、本鋼合并之后,北臺鋼、新撫鋼、營口五礦中板鋼廠和凌鋼這幾大鋼廠也要和鞍本合并一處,這將形成一個擁有超過5000萬噸產能的特大鋼鐵集團,可以進入全球粗鋼公司的前五名。
“只有船做大了,才過得了大風大浪。”他說。
但一家欲在海外上市的沈陽公司的董事長對記者說:“除了鞍本這一條外,其他五個行業的整合基本上是沈陽吃掉另外城市的企業。以企業的角度看,效益不好的企業被效益好的企業吃掉,自然高興;而對于效益好的企業,卻不是十分痛快。做企業講的是利益,如果沒有省政府的出面和協調,及最關鍵的優惠政策,整合只是一場夢。”
最令人擔心的也正是政府發起之后企業表現是否積極,似乎東北已經習慣了“大政府小市場”。一名政府官員對記者說:“政府提出來的政策和設想都是好意,但在與企業溝通方面有一定難度,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企業的具體想法,企業的態度不明朗。”
記者在采訪中,曾經聽到過類似說法,即沈陽等大城市的盈利企業并不積極投身于沈陽經濟圈,相反鐵嶺等地的企業卻顯得非常積極,特別是鐵嶺的農產品業很想利用沈陽經濟區這個機會來沈陽分一份市場。沈陽市某農產品公司的管理人員對記者說,“他可以到沈陽來,我們至少讓給他原有市場份額的一倍。而鐵嶺就那么大的市場,我們可以去,但是去了還不夠成本。”
這種心態類似于“誰也不能動我的奶酪”。有專家說,“沈陽經濟圈最大的難點其實就是奶酪問題,能動嗎?誰來動?”顯然,政府和企業雙方面的觀念都有待更新之處。
打破城市隔閡
國家發改委宏觀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肖金成對沈陽經濟區極為關注,今年年初他到沈陽時,與沈陽經濟區有關人士談到一個細節,他說:“遼寧省高速公路多為一段一段的,而且每一段都有一個收費口。未來區域一體化的七城市,應該打造無障礙交通,取消多余的收費口。”他說的是城市隔閡的問題,這也是區域經濟能否成功的關鍵。
七城市之間達成的另一項承諾,是支持沈陽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經濟區各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為經濟區各城市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即使做不了“東北振興銀行之爭”,沈陽市商業銀行至少也可以憑此拿下東北地區的強優勢地區,緩慢擴張而不急于求成。
然而這對其他六城市的商業銀行卻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如何處理好這種打擊也是城市隔閡的一部分。有關人土向記者透露,目前已經有專家就此問題研究方案,方案的主題還是以融人為主,以實現利益共享。
沈陽市的一些外來銀行,在沈陽的吸儲率極高,而他們卻將沈陽列為高風險投資地區,很少在沈陽放貸。正因此,沈陽商業銀行極可能會說服其他六城市,使地方商業銀行一體化,這將是打破城市資金流隔閡的重要一步。“錢袋子都統一了,還會有什么隔閡?”他說。
今年4月,沈陽市專門就啟動沈陽經濟區建設出臺實施意見,提出建設沈陽經濟區統一勞動市場的構想。在沈陽市勞動保障局的倡議下,“七城市勞動保障工作合作會議制度”悄然推出。
另外,實現基礎電信傳輸網、有線電視傳輸網和寬帶IP網的“三網”融通沈陽024電話區號七城市共享;共同建設電子政務平臺;統一調配水和電;設立區域產權中心等一系列構想也正在醞釀、實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