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萬作
福泉的古城垣,因為有小西門水城,便多了幾分神韻,幾分靈氣,一如這座古城因為張三豐而仙風道骨,竹石清幽……
小西門水城,聚福泉古城垣的精華于一隅,將軍事、文化、地質及建筑學上的奇跡作了長達600余年的演繹,讓人浮想聯翩、嘆為觀止。我曾多次走進水城,這座古老的建筑,總是慷慨地給了我不同的美麗的享受,以至我不得不因為她而激動、而陶醉、而心曠神怡!
記得第一次到水城,我竟被眼前的景致驚呆了!那是一個怎樣的去處:雄偉的城墻,低矮的農舍,蔥蘢的樹木,清澈的河水,城門、拱橋、石碾、古井,以及百步橋上的稚子,蹣跚而行的鴨群……分明是一幅風情濃郁的水墨畫。如果不是當地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的介紹,很難相信,這座水城竟是在刀光劍影中,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變得如此婀娜多姿的。
不妨讓我們翻開歷史,去追尋福泉古城那悠悠的風雨歲月吧——
大約是在公元一千三百八十一年(明洪武十四年),一個被稱為“平越”的衛(wèi)城,卸下了“從殷周的梁州、荊州到秦漢的且蘭國;從隋唐五代置賓化縣、經宋代為黎峨里寨、至元置長官司”這段冗長的歷史,以“累土為之”的方式,在黔中誕生了!當時的平越衛(wèi)指揮李福,考慮到防衛(wèi)的需要,便在此后20年,將土城逐步改建為石城,這便是最早的福泉古城垣了。其規(guī)模為:周長4700米,高7米,厚3米;有城門4座,分東西南北互為呼應。并在此基礎上,又相繼建3座月城,4座城樓,設警鋪45處,城垣的日臻完善,使得城內居民安然地度過了近50個春秋。
然而,歷史從來是不甘寂寞的。到了明正統(tǒng)末年,平越衛(wèi)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苗民起義軍圍攻衛(wèi)城,因城池堅固,久攻不破,苗民起義軍便筑堤于城外,截斷水源。這一戰(zhàn)術措施,使得衛(wèi)城軍民飲水枯竭、人馬渴死,城池不攻自破,傷亡之慘重,可想而知……
當歷史進入到公元一千四百六十五年(明成化元年),平越衛(wèi)新任指揮張能,吸取歷史教訓,在西城門外,鑿堰開渠,引水入城,專門建水城一座,新開城門與之連接,人道“小西門”,水城自然就是小西門水城了。但是,此時小西門水城,仍未能經受住實戰(zhàn)的考驗。因為在此之后的歷次戰(zhàn)斗中,外患之軍仍采用堵塞引水渠道進口,使水源斷流,水城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直到公元一千六百零三年(明萬歷31年),貴州總兵安大朝、平越指揮奚國栓、平越知府楊可陶,聯手打造水城的防御能力,他們先是在外城增筑城墻183米,緊接著招募能工巧匠,集思廣益,精確設計,最終決定在攔截河流段的外圍城墻上、下兩端的進、入口處,各建一座三孔石拱橋,于橋孔內分別安裝可以升降的鐵欄閘門,讓一段河流控制在水城之內。這樣,既可隨時切斷水上通道,以防外患由水道襲城;又能確保城內軍民用水之需。這一建構上的神來之筆,使得水城的軍事作用在此之后的保衛(wèi)戰(zhàn)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時光女神長袖一舞,便是幾個世紀后的今天了。再看小西門水城,依山伏水,如蛇舞龍翔,其形蜿蜒、其勢磅礴!那“里三層外三層,石墻圍水小西門”的獨特景致,美不勝收,讓人留連忘返。幾番暢游此地,觸景生情,故借題發(fā)揮,拙吟一首:古韻悠悠樹層層,小橋流水城外城;昔時烽火硝煙處,多少翩翩漫游人!
(作者單位:貴陽日報社)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