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和5月初,身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中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時,多次利用對聯這一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來傳情表意,題下一副副思精言美的對聯,充分體現了“炎黃子孫一家親”的濃濃深情。
4月28日,連戰游覽故宮,題下一副對聯:
昔日禁城百年滄桑難回首
今日故宮幾番風華齊向前
橫批:繼往開來
此聯表明了題聯人主張超越歷史向前看的觀念。從撰聯技巧來說,兩個“日”字的復用,“百年”與“幾番”的數量詞相對仗,都很見功底。
當天晚上,連戰在老舍茶館品茗看戲,又題一聯:
振興茶文化,
祥和兩岸情。
此聯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兩岸同胞情誼的肯定。粗看對仗不夠工整,但“茶文化”與“兩岸情”各是一個詞組,如此看來不僅立意是穩妥的對仗,平仄也很工整、相對。
4月29日,連戰在北京大學講演時提出一個口號,也可看作一副對聯:
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
這兩句的立意是勉慰當代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學子,要有百折不回的決心和勇氣,擔負起歷史的責任,為廣大人民來找出路。
4月30日,連戰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時,又題下了:
游秦塚而憫萬民,跨海峽為創雙贏。
這副對聯既表達了作者對歷史暴君秦始皇的無比憎恨,對當時困苦的百姓頗為同情,又表現出對自己今天的使命具有真誠的擔待。重要的是,更體現了當代人的意識,決心以政治家的智慧,為海峽兩岸的百姓謀求福祉。地名、副詞和數字都十分對仗,繁富有致。
5月2日,連戰到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參觀,又題下:
古今文化并蓄,東西風華輝映。
該聯不僅有古今的對比,也有中外的對比,既有故國的情思,也有開放的心胸,“古今”與“東西”的括指,“文化”與“風華”的并提,都很有意味。接著,在他看完上海博物館藏的青銅器和古代字畫后,又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觀青銅而興思古之幽情
賞畫展再悟源遠而流長
這副對聯相當切題,確為觀后之感悟。上聯之感,真切綿遠;下聯之悟,深刻雋永。這種感悟,既是民族認同的表露,也是血脈一體的自豪。
5月5日,宋楚瑜訪問大陸,啟程之前,他便在臺北寫好了一副完整抒情的對聯:
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
上聯從貫通古今聯系的角度落筆,表明兩岸同胞無疑都是炎黃子孫;下聯從跨越地理阻隔的角度落筆,表明兩岸同胞本來就是親密的弟兄。“不忘本”與“一家親”既一脈相承,又一語雙關。
此外他在西安機場有個簡短講話,其中還包含了兩副對聯,一為:
尋血緣之根,搭未來之橋。
他將這次大陸之行稱為“尋根之旅”和“搭橋之旅”。其二:
了解、諒解、和解
共識、共生、共榮
他說:“……我們要真正的能夠‘了解’、然后‘諒解’、更重要的是‘和解’。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共識’、然后才能夠‘共生’和‘共榮’……”此聯屬于“復字聯”,重復運用同樣的漢字而增加立意的深邃和豐厚,技巧更高一籌。
5月7日,宋先生在拜謁中山陵講話中,套用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聯并賦予了新意:
富強尚未完成,兩岸仍須努力。
這樣很容易讓人記住,而且能引發人們的歷史聯想,對未來發展的思索自然更加深入,十分耐人尋味。
5月10日,他又到岳麓書院參觀并發表講話,講話中包含了一副對聯:
神交古人,胸懷天下。
此乃對青年的希望。參觀結束時,書院領導向宋楚瑜贈送禮品:岳麓書院的學規和《中國學院》畫冊,宋先生回贈花蓮玫瑰石,并表示:
書中自有山水,心中唯有文章。
——這自然又是一副對聯。從字面上看,是對雙方互贈禮品畫冊(有山水景物)和花蓮玫瑰石(有天然花紋)的題詠,但又何嘗不是對兩岸的美好風物和炎黃子孫共同人格的贊譽和期許呢?
5月12日,宋先生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親切會談并發表講話,講話中又蘊含了一副對聯——
再長的隧道也有出口
再長的黑夜也有天明
這兩句頗有格言的意味,極為精辟,仔細品味很能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宋先生離別大陸時,在北京機場的道別致詞中強調了一個觀點,實際上也是一副對聯——
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他說:“……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讓我們齊心協力,把這個地區穩定下來,才是我們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所做出的最大貢獻。”
此外,宋先生在給岳麓書院的題詞:“湖湘道脈,明德揚善;天下至理,愈辯愈明。”也可看作一副對聯,但嚴格說來不太規范。但他在清華大學演講中提出的一段話,則完全可以歸納出一副妙聯——
釋誤解而增了解,增了解而生諒解
生諒解而求化解,求化解而達和解
宋先生懷著這樣的期待來預祝形勢的發展,加強兩岸的來往,以求順利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業,難道不正是兩岸民眾的共同意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