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相比,韓國是個小國。和中國相比,韓國也是個大國。
訪問中國的韓國人,當他們有了坐火車穿越茫茫大地的經歷后,往往會產生一個令他驚懼的印象:“中國,太大了!”
是的,韓國的國土面積僅為9.9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面積的百分之一,只相當于廣東省的一半。人口也只有4800萬,約為中國的1/28。
可是,就是這個也曾極度落后、飽受蹂躪的東方小國,卻走在了中國前頭:其經濟規模的總量,已居世界第10位,近乎于中國的一半,而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近15000元美金,是中國的10余倍。
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50年內。1950年代中期的韓國,在經歷了日據時代的殘酷統治,朝鮮戰爭的多年戰火摧殘后,已是一片焦土。農業落后,工業基礎薄弱,幾乎和中國一樣的“一窮二白”。
今天,從廢墟上昂首邁入世界發達工業國家行列的韓國,其成就被形象地稱為“漢江奇跡”。
除了經濟領域外,近10多年來,韓國在政治、文化、電影、電視、大眾娛樂、體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政治
在經歷了30多年的威權統治后,1987年,韓國已順利實現向民主國家的轉軌,迄今未出現如南美洲、東南亞等采用民主政體的國家時常出現的政府更迭頻繁、空頭議會、政商勾結加劇等政治亂象。
電影
1997年時,韓國電影人還在為生存而戰,在老導演林澤權的帶領下,幾百名電影人集體示威,削發明志。僅僅幾年后,韓國電影就一飛沖天,廣受歡迎,儼然成為繼法國后又一個能和美國好萊塢分庭抗禮的電影大國。
這一似乎有違電影創作規律的迷象尤令中國影人困惑:除了能拍出屢獲國際獎項的藝術電影,人家何以在商業電影上也大獲成功?
電視劇、流行音樂和大眾文化
龍卷風一般的“韓流”已滾滾襲過大中華區。韓國明星大受追捧,過去東京是香港、臺北潮流人士的最愛,如今則有讓位于漢城之勢。
體育
足球自不待言,2000年的世界杯,不知疲倦進攻至死的韓國隊,滿場呼嘯萬人同心的啦啦隊“紅魔”,均給世人留下了奇幻印象。
1980年代末,第一個國際圍棋大賽——首屆“應氏杯”舉行前,連專業棋士都不知道韓國圍棋為何方神圣,可是“黑馬”曹熏鉉神奇奪冠,此后韓國圍棋異軍突起,曹熏鉉、天才棋手李昌鎬等摘走了大部分國際棋賽的桂冠。
什么原因使韓國迅速崛起?“秘密武器”是什么?
正統的官方教科書將其經濟成就歸結為“朝鮮戰爭結束后的大量美援”,“美國駐軍大大減少了韓國的軍費開支”;經濟學者們認為“貿易立國”、“外向型經濟”等政策居功至偉;持威權主義論觀點的政治學者們則認為:以威權政體保證政局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文化是個筐,啥都往里裝”,人文社科學者們,也許會傾向于“韓國人的國民性”和韓國的“獨特文化”。
此外,在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層面上,韓國對儒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推崇、與經濟社會發展并行不悖的狀況更讓我們驚異:中國現當代史上多次上演的“文學革命”、“文化革命”思潮,以“全盤西化”為主要觀點的對傳統文化的激烈抨擊,在韓國未曾出現過。在保留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向世界主流文明靠攏、學習西方制度文明之間,他們怎樣找到一條和諧共存的道路?
經過長達3個月的精心策劃,4月24日,本刊派出了由5名記者組成的特派采訪組,懷著和讀者一樣的如上疑問奔赴韓國,展開了我們的東游“取經”之旅。
在一個多星期的行程里,《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團廣泛接觸了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間等各個領域的近20位人士,希望通過對他們的采訪報道,能多少挖掘出一些“韓國奇跡”的秘密,以饗中國讀者。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篇幅有限,《發現韓國》專輯將分兩期刊出,本期側重于韓國政治、文化藝術、電影與流行文化等方面,下期側重于韓國經濟和社會。
我們要特別向以下機構和人士致意:韓國文化觀光部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韓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新聞處、韓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韓國圣公會大學中文系教授白元淡教授、金美蘭女士、白池云小姐、出版家、教授金明壕先生、王元濤先生以及韓國文化產業院駐北京辦事處的權基永先生、趙甲濟先生,沒有他們的幫助,本專輯將無法與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