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逝世的確切時間,可能已經無人知曉。
1995年9月8日,美國洛杉磯警方接到報告,說張愛玲家已經好幾天不見人了。房門打開后,人們看見了已作別人世的張愛玲。據此推斷,她的死亡時間很可能是在9月8日之前。
“她活到現在嗎?”當時,張愛玲去世的消息著實引起了一些人的驚詫。在他們的印象中,張愛玲早已與她筆下的三四十年代一同遠去。
一轉眼已是2005年。10年的光陰足以令一座城市改頭換面,而不變的是,如今依然有許多人借著張愛玲的眼睛來透視這個世界的華麗與蒼涼。
人們已不常使用“張愛玲熱”這個說法。因為“熱”是洶涌澎湃的。如今,張愛玲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恰似滲入泥土的雨水。
紀念,從常德公寓出發
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與常德路口。如今,上海的一些老人仍不改往日的習慣,稱之為“赫德路上的愛林登公寓”。今年3月31日,這里掛上了“張愛玲故居”的紀念牌。雖然掛得太高,字又嫌小,對張愛玲作品的評價也簡化到了“樸素秀逸”四個字,但在“張迷”眼里,這塊牌子還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這對張愛玲的文學地位終于有了一種肯定。可牌子上有很多錯誤的地方。比方說她哪一年生的,哪一年去美國的,都搞錯了。刻在石頭上的東西是不能有錯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遺憾地說。
其實在掛牌之前,早有許多海內外“張迷”慕名而來。但因此處是私人住宅,他們只能在樓下看看張愛玲用過的老信箱,或仰望張愛玲住過的陽臺。
“大樓西北角,從下往上數到第五個,種著綠色植物的就是。”公寓電梯管理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愛玲經常在夜里站在這陽臺上,看最后一班電車進場,她喜歡聽那個叮鈴鈴的聲音。”
從常德公寓往西南方向去,有一個叫美麗園的劇院,那兒正在排演一部名為《張愛玲》的話劇。該劇已醞釀多年、七易其稿、三度與舞臺演出擦肩而過,今年終于能趕在9月8日于美琪大戲院上演。
“把一代才女張愛玲的傳奇經歷搬上舞臺,這是第一次。我并沒有奢望完全真實地還原張愛玲,我們只能還原我們心目中的張愛玲。”該劇的編劇、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石俊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張愛玲以前最喜歡在這里看戲、看電影,而今天我們在這里排演她的故事。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紀念。”
此外,原創歌劇《半生緣》將再次在全國上演。北京的新經典文化公司將與臺灣皇冠出版社同步推出張愛玲文集,其中收錄了一些散佚之作,以及張愛玲遺物的照片等;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也將于10月主持召開關于張愛玲的國際研討會。
喧囂,華而不實的追逐
許多人都記得張愛玲那張經典照片:身穿旗袍,臉龐微揚,睥睨的眼神無遮無攔地顯露清高。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她的文字相當通俗,甚至洋溢著市井氣息。
張愛玲在世時,她的讀者就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各個社會階層的人。也正因此,她常被誤劃入“通俗作家”一類,其作品的價值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
“不要以為張愛玲的小說、散文只是寫一些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這些當然有,而且寫得非常出色,但除此之外,還有她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很嚴肅的思考,只不過這些是以日常生活的方式來表達的,而不像一些人正襟危坐地教育你。”陳子善向《瞭望東方周刊》強調。
“張愛玲熱衷于描寫日常生活的細節。她在《自己的文章》里寫道,人生有轟轟烈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日常的這一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張愛玲對‘五四’所提倡的新文學傳統,即作為主流的宏大敘事,是有所糾正的。至少她嘗試了提供另外一種可能:不是從正面進攻,而是寫她所看到、認識到、體會到的歷史。她讓我們看到的歷史變得多樣化,不再只是平面的。”陳子善說。
也許這正如柯靈先生早年所說,主流文學似“堂皇的廳堂樓閣”,張愛玲卻是為那個時代所忽視的“回廊別院,池臺競勝,曲徑通幽”。因此直到上世紀80年代,她才為大陸的年輕讀者所了解。但即使是在所謂“張愛玲熱”已不可阻擋之時,她的作品在學術界仍處于邊緣地位。故居紀念牌上的謬誤,便是明證。陳子善笑說:“魯迅、茅盾的故居如果要掛紀念牌的話,肯定不會搞錯。這也形成了一種很有趣的對比:一方面張愛玲很‘熱’,另一方面連基本的東西都沒有搞清楚。”
陳子善同時表示擔憂:在張愛玲作品風行于世的熱鬧表象之下,還有許多華而不實的東西。
“用一個可能不太合適的詞,是‘庸俗’。張愛玲已經超出作家的范疇,成為一種時尚、流行的符號,這對張愛玲的理解并沒有什么好處。時尚的問題在哪里,就是大家都不去追問到底怎么一回事。就像馬路旁邊有一群人看熱鬧,外面的人越圍越多,到后來連里面的人到底在看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一種從眾心理,似乎不看張愛玲就變得很落伍,或者津津樂道于張愛玲和胡蘭成,這就很沒意思。他們無意中造成了一個后果,就是把張愛玲這樣一個嚴肅的作家給通俗化、時尚化了。”
歌劇《半生緣》的導演劉烈雄也對張愛玲作品的改編風潮感到不滿:“張愛玲的東西不是那么好拍的。現在雖然拍了不少,但許多都亂七八糟。”
共鳴,因為她與我們遙相呼應
如今,站在常德公寓六樓的平臺上眺望,再也不會有登高望遠的欣喜之感。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牢牢限住了人們的視野,也把已有70年歷史的常德公寓映襯得分外低矮和蒼老。
過去張愛玲常常站在此地,望見不遠處酒綠燈紅的“遠東第一樂府”百樂門,今天則根本無法看見了。而“百樂門”卻在近年恢復了原名,“Paramount”的霓虹燈又在夜色中閃閃爍爍,透出一些往日的繁華影蹤。
“張愛玲的東西在今天為什么仍能走紅?我覺得是因為她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石俊向《瞭望東方周刊》分析道。
“比如說,上海的浮華又呈現了。張愛玲那個時代的人們關注的事情,比如股票,比如留學,也是現在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現在的情愛觀也和當時比較貼近,像張愛玲對婚外戀的看法,對知識分子的戀愛悲劇的看法,還有對忘年戀的態度,都和現在比較相近。可以說張愛玲領跑了整整50年。”
陳子善則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張愛玲與當代社會的微妙關系:“張愛玲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而我們自己也處于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在轉型期之中。所謂轉型,就是要轉到另外一個時代。張愛玲很敏感,她曾經有一句話:‘不久的將來,將會有一個大時代要到來。’這個時代到底什么樣,我想她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她預計到會有一個不同于她所生活著的時代來臨。后來果然來臨了。而我們以后會如何發展,誰都不知道。誰也說不清中國社會以后變成什么樣。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張愛玲、理解張愛玲的一個契合點。”
對此,劉烈雄補充道,張愛玲那個時代的“變動”和現在也有不小的區別。那時是政治的動蕩、民族的惶恐,而如今我們面臨的則是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整個社會的亢奮彷徨情緒。
張愛玲很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目光竟能穿越幾十年的蒼茫時空,將今天的世態人情一眼看穿。比起一些當代文學,反倒是幾十年前的張愛玲與我們氣味相投,更是在我們心中掀起風潮。這恐怕不是從文學審美層面就能夠解釋的。
“我們應該自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們的現代化策略,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紀40年代的選擇,比如同樣帶來城鄉之別、沿海與內地的差距;二是人的心理,我們只欣喜于她‘呼應了當下里無數凡夫俗子被遮蔽了太久而又蠢蠢欲動的聲音’,卻并不能看到她在悲觀絕望中的深意,不能理解她文與人之間的微妙張力。”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倪文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