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經濟穩定性差的根源在于外債過度,而非利用外國直接投資
“我確實不知道什么叫‘拉美化’?!庇浾呗牭浇瓡r學研究員的這個回答,非常吃驚,因為他的身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長。
“拉美化”,這樣一個流行一時的詞匯,竟連最專業的學者也弄不懂它的確切含義。這個簡單的概念身上究竟附著什么,讓它既膾炙人口,又難解真意?
臆想出來的提法
“拉美化”幾乎是個萬能形容詞。江時學說,它可以形容一個組織,比如“中國公司在走向‘拉美化’,逐步淪為跨國企業的代工廠和附庸,失去獨立發展的可能性”;可以形容一種產品,比如“中國大豆‘拉美化’悄然露頭”;還可以形容一種場景:“中超賽場拉美化,‘暴力事件’令球員狂呼救命”。
最正經的使用“拉美化”的場合是在各種論壇上,經濟學家和民營企業家討論中國利用外資的時候。“拉美化”概念的第一個含義不妨認為是指外資控制東道國的國民經濟。
但江時學經過長時間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毫無疑問,從19世紀到20世紀,拉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擎’之一就是外資。”
江時學說,在這個意義上討論“拉美化”,首先要弄明白兩點,一是拉美是否真的一團糟;一是打擊拉美經濟的究竟是什么?
拉美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因為債務危機,經歷了痛苦的“失去的十年”;但從90年代開始,經濟開始好轉,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的統計,90年代以來,拉美經濟的增長率為2.4%。拉美主要國家的人均GDP水平遠遠超過了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拉美經濟受到打擊主要因為高外債,20世紀80年代初,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外債還本付息額都超過了GDP的5%。
拉美經濟穩定性差的根源在于外債過度,而非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拉美國家當時形成高額外債有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是外國直接投資。同樣的情況在中國再現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為什么要制造“拉美化”概念
社科院拉美所經濟室主任吳國平認為,盡管中國國內對于“拉美化”這個概念,有種種不同的思路、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最普遍的一種觀點是,認為拉美國家的問題根源在于經濟命脈被外資控制、剩余價值被外資掠奪,導致國內貧困。
沿著這個思路,就可以控訴全球化不公正,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對發展中國家不適用。
吳國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專業研究者并不認同拉美出現種種問題全部歸因于外國公司的掠奪。
實際上,拉美國家的問題是它們長期發展進程中累積的、原因極為復雜的過程,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又有不同。
一段時間里“拉美化”成為熱詞,與媒體片面強調某個原因有關,后來人們經過進一步的認識,了解到拉美的問題沒有那么簡單,這個熱潮就漸漸退去了。
吳國平說,在專業人士看來,“拉美化”現象能否成立,還很難說。因為事實上,拉美國家的經濟一直在發展。拉美主要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經完成了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飛躍,到了90年代,又有新的有發展。
說到外資沖擊,吳國平說,實際上在1982年之前,拉美國家都是采取限制跨國公司、保護本國工業的做法,不直接利用外資,而是借了不少外債,形成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這些做法實際上剛好跟現在中國的做法相反。
如果“拉美化”指的是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短暫困難,中國根本不可能遇到那樣的危機。
1982年之后,拉美國家大力引進外資,外資介入拉美經濟的程度很高。1990年,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占拉美500家大公司銷售額的25%;至1999年,這一比重上升到43%。1990—1994年,跨國公司的出口額占拉美200家大公司的25%。目前,這一比重已上升到42%。
上述比重是否意味著跨國公司控制了拉美國家的國民經濟命脈,到底會對拉美國家的主權和人民生活產生什么影響?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從拉美借鑒什么
吳國平說,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短暫困難,問題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社會的不協調發展。
在大多數拉美國家,都存在著片面追求增長、忽視發展的問題。這樣,經濟的可持續性沒有保證,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等社會學指標也沒有跟上,就容易產生社會問題。
美洲開發銀行的一個專題研究報告顯示,在拉美地區,占總人12130%的窮人僅獲得國民收入的7.5%。這一比重為世界之最低(其他地區平均為10%)。在拉美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總人H5%的富人獲得了國民收入的25%,而占總人口10%的富人則擁有國民收入的40%。這樣的收入分配不公情況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只及拉美一半的若干個非洲國家才能看到。
吳國平認為,現在中國的許多問題與拉美發展中曾經遇到過的問題有相似之處,現在提“拉美化”,如果不故意偏移方向,全面理解其產生的原因,對于更透徹地認識和解決中國當下的問題,甚至預防問題的出現,還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可以從拉美國家的挫折中吸取很多教訓:首先是在保證經濟增長同時,注意社會的協調發展。不應當忽視貧富差距、忽視收入分配。因為這個問題積累起來,將發展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其次,要重視“邊緣化”的問題,比如在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問題、農民工問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