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游方”探“路子”致富安上“車轱轤”
在遼寧省臺安縣,如今經常到全國各地找市場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通過采集市場信息,使致富路子越走越寬,社會各界稱此為“四處游方探路子,致富安上了車轱轤”。
近年來,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臺安縣的廣大農民逐步認識到:發家致富離開了市場信息根本玩不轉!為此,他們特別留意到處搜集市場信息。在搜集市場信息過程中他們發現:經常到外地市場走一走,總會有一些收獲。家住臺安縣東佛村的農民李志強,自費到內蒙考察市場行情,發現當地瓜子很便宜,于是就購買了兩噸瓜子,拉到家后,僅用4天就賣光了,凈賺18000多元。李志強的成功經驗使更多的農民認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于是,常有農民到全國各地去考察市場行情,打探“情報”,然后決定產銷策略。黃沙坨鎮村民劉方鐸與妻子一起到河北灤縣去“打探”種豬行情,回來后,立即引進“長白”、“杜洛克”等種豬40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育肥出欄了,扣除各種成本,這一趟“打探”凈賺10000多元,讓同村的農民羨慕得直咂嘴。一帶倆,倆帶仨,臺安農民的“車轱轤”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活,產銷范圍也從最初的農副產品擴展到服裝、化妝品、五金、日雜用品、小商品等領域,而且交易額越來越大,生意網絡也越來越廣,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臺安水產養殖專業戶趙友林,通過到處“游方”,真正嘗到了甜頭,他家年收入達3萬多元。談到致富的“秘訣”時,他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當農民,沒有‘順風耳’、‘千里眼’還真是不行!”(遼寧錢國宏)
笤帚“掃”來富裕路
笤帚是農村常見的生活用具,河北省灤南縣長凝鎮畢莊村就是盯著這不起眼的物件做足增收致富文章,全村年生產各類笤帚200余萬把,暢銷國內20余個省市。
畢莊村是個不足300戶的小村,村里有扎制笤帚的老手藝,以前多是在集市上零星出售,始終沒有形成規模。20世紀90年代初,該村一村民把800把笤帚運到山東銷售,一下子就凈賺了2000多元,從此激發了村里人一門心思靠扎制笤帚賺錢的熱情。笤帚看似簡單,但在畢莊人手里卻有獨特的生產工藝:生產前,用料要精挑細選,要把笤帚苗上秤稱重,扎制時綁把鐵絲不少于15箍。在銷售過程中,主要以委托經營、批發為主,30余個經紀人常年奔波在外,發展成為擁有170多個特約經銷點、網點縱橫南北遍布23個省市的龐大銷售網絡。
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笤帚的銷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畢莊村人不等不靠,他們申請注冊了商標,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并積極面向市場,開發生產了7個中、低檔新品種,使銷售量穩中有增。目前,畢莊笤帚生產已頗具影響,相關的勞務市場、運輸業蓬勃發展,直接從業人員多達3000多人,小小笤帚每年為村里帶來150萬元的收入。(河北馮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