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援助中國抗戰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后,國際法西斯勢力不斷惡性膨脹,德、日、意三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這對蘇聯從東、西兩線同時構成威脅。此時的日本不僅要稱霸東亞,而且還覬覦蘇聯的西伯利亞。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蘇聯來說,積極援助中國抗日,以牽制日本,準備全力對付更加危險的德國可能發動的侵蘇戰爭,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1932年12月12日,中蘇宣布恢復20年代末以后一度中斷的外交關系,并就對日雙邊軍事合作問題進行了頻繁接觸。1934年3月,中國政府派軍事代表團訪蘇。此后,中國全面抗戰爆發,雙方經過多年的外交試探、接觸、協商,到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簽定了中國從蘇聯購入武器的借款協定。1937年9月,中國政府再次派軍事代表團訪蘇,向蘇方陳述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及與蘇聯的利害關系,同蘇方洽商了蘇聯對華軍事援助事宜。此后,蘇聯援華軍事物資開始陸續運往中國。1937年12月南京失陷,中國抗戰形勢更加險惡。中國政府呼吁美、英、蘇等國家給予援助。1938年5月10日,斯大林和伏羅希洛夫致電蔣介石明確保證:“關于蘇聯方面援助一節,絲毫不必疑慮,蘇聯當盡其一切可能,援助正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解放斗爭中之偉大的中國人民。”
應中國政府邀請,自1937年11月開始,蘇聯政府陸續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來華。僅武漢抗戰期間,援華蘇聯軍事專家達3665人,軍事顧問200多人,在中國服務的蘇聯總人數約5000人(含志愿飛行人員)。參與援華的軍事顧問中,包括蘇聯衛國戰爭中著名的朱可夫、巴季茨基、崔可夫、雷恰戈夫、日列加夫等蘇聯元帥和將軍。僅1938年5月至8月的武漢空戰中,蘇聯空軍志愿隊與中國空軍9次并肩作戰,共擊落日機62架,給日空軍以有力打擊。蘇聯空軍志愿隊大隊長等15名空中勇土,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中國抗戰初期,蘇聯的援助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蘇聯對抗戰的援助對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具有示范作用。在當時德、意、日邪惡軸心已經形成的形勢下,建立廣泛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首要任務。然而抗戰爆發后,中國政府多次呼吁美英等國給予援助均遭拒絕。相反,美國還大量供應日本各種原料和軍用物資。而蘇聯政府則在正確分析國際戰略格局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基本趨勢,排除了狹隘民族主義偏見,以實際行動反對了綏靖主義政策。既維護了自己的戰略利益,又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還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并為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戰爭樹立了榜樣。
其次,蘇聯在抗戰初期的對華支援,不僅從精神上進一步堅定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而且對中國抗戰從整體上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抗戰牽制和消耗了日軍巨大的有生力量,贏得了時間,挫敗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蘇聯顧問在抗戰初期重要會戰中提出的許多寶貴意見為我軍制定作戰方針和計劃起了一定作用。大批蘇聯空軍志愿人員的直接參戰,對中國空中作戰產生了積極影響。
我們也應注意到:蘇聯對華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使中國緊緊纏住日本,使其不能北進,防止由此導致日本對蘇聯進攻。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始終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1939年起蘇聯開始放慢援助計劃執行速度。1941年4月13日,蘇聯不惜犧牲中國利益,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實際上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中國的抗戰也支援了蘇聯。中國死死拖住了日本侵略軍的主力,挫敗了日本“北進”計劃。日軍1938年7月之所以放棄對蘇作戰的張鼓峰進攻計劃,一方面是由于進攻失敗,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由于中國的英勇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