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同志說:“任何人如果輕視解放區戰場對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事業所具有巨大意義及其所已獲得的偉大成就,如果輕視解放區9000余萬英勇戰斗人民的重要性,必將犯很大的錯誤。”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解放區戰場是動員和組織全民族抗戰的中心紐帶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全民族抗戰的興起。但在要不要動員民眾,實行全民族抗戰這一個原則問題上,國共兩黨有著嚴重的分歧。特別是蔣介石的“抗戰有黨在,不與民相干”的片面抗戰路線,其結果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丟掉半壁河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根據洛川會議所確定的基本任務和基本政策,先后進入晉察冀地區、西北地區、晉東南地區敵后,在中國共產黨“拿起槍來,保衛家鄉,保衛華北,堅持敵后抗戰”的口號下,采取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與抗日游擊戰的斗爭形式廣泛發動群眾。1938年春八路軍宋時輪支隊發動了冀東20萬人民的大起義,嚴厲地打擊了日偽軍;在山西等地共產黨還成立了戰地動員委員會,發動群眾支援抗戰。與此同時,我南方新四軍在葉挺、陳毅等同志的領導下,深入華中敵后,在長江兩岸發動組織民眾,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壯大自己,打擊日寇;在東北,抗日聯軍、東江縱隊在白山黑水之間,在叢林中,將抗日烽火燃遍東北大地,把日寇置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到1940年底,我八路軍發展到40萬人,新四軍發展到10萬人,黨員發展到80萬人,根據地人口約達一億。正是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動員和組織民眾抗戰的中心紐帶,才有全民族的持久抗戰,最后取得中國抗戰的全面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解放區戰場是堅持抗戰的主要戰場
毛澤東說:“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對日作戰是較努力的。”在這個時期,國民黨擔負的正面戰場,曾經是抗日的主要戰場,抗擊日寇侵華軍的一大部分,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寇“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但是,由于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御的戰略方針,使得國民黨的幾百萬軍隊,在15個月內,遭受到了很大犧牲,出現了正面戰場的大潰退、大失敗。
我八路軍、新四軍深入華北、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取得了勝利,牽制了敵人,而且建立戰略根據地,創造了解放區,它像一把利刃插進了敵人的心臟,迫使日軍改變了策略。
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者逐漸將其主力移到解放區戰場。國民黨蔣介石也由抗日轉移到反共反人民,在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時,蔣介石上了峨嵋山“坐山觀虎斗”。從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到1944年日寇發動豫湘桂戰役,我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力量已成為全國對日抗戰的主力,解放區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這期間,蔣介石調兵遣將190萬,向抗日根據地發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一系列的反共反人民的慘案。
1939年,日寇為了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便配合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集中兵力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和軍事“掃蕩”。1940年8月,為了打破敵人的掃蕩,華北八路軍在五千里長的戰線上,發動了一次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極大地振奮全國人心,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勝利信心。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把中國變為太平洋戰爭的“后方基地”,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集中了75%的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妄圖消滅共產黨和人民的抗日力量。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的階段。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軍民抗擊了64%的日軍和95%的偽軍。據1941─1943年7月統計,解放區軍民對日偽軍作戰42000多次,殲敵331300多人,徹底粉碎了日偽的“掃蕩”、“蠶食”和“清鄉”,恢復和擴大了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人民軍隊。從1944年春起,各解放區戰場先后轉入局部反攻,開始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并采取了“敵進我進”、“勇猛進攻”的方針,開辟了新的抗日根據地,擴大了解放區,開創了抗戰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戰場是阻止蔣介石投降妥協的重要力量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而廣泛的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陷以后,國民黨內部隨著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勸降開始分化,國民黨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投敵,蔣介石集團加劇秘密妥協、公開反共活動。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是蔣介石由片面抗戰、聯共抗日轉向推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方針的標志。中國抗戰面臨著打內戰和投降妥協的危險。
怎樣才能抵住這股投降的逆流呢?1940年1月19日朱德同志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指出:“克服投降妥協危險的中心環節便是力量問題。”因為蔣介石最怕革命和群眾的力量。這個力量包括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于是共產黨一方面以民族利益為重,指出在日軍陰謀分化我國內部力量之際,必須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強調在統一戰線中實行獨立自主的原則和貫徹執行“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另一方面對頑固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為此,在政治上,共產黨利用各種渠道發表通電、宣言,宣傳“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主張,掀起以敵后解放區為中心紐帶的反對“投降反共”的斗爭高潮,揭露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投降反共陰謀,逼使蔣介石公開投降不成。在軍事上,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原則,先后粉碎了蔣介石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在經濟上,我黨提出了“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的號召,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利用戰爭間隙,開展大生產運動,減輕人民負擔,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為鞏固解放區和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由于這種種力量的發展使蔣介石的分裂和投降陰謀未能得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解放區戰場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朱德同志指出:“解放區戰場乃是大反攻的戰略出發點和大反攻的最前面的戰略基地。”
1945年8月大反攻的前夜,解放區戰場集聚了百萬正規軍、二百余萬民兵、近千萬自衛軍,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軍事力量。同時,解放區戰場也具有了較大的經濟力量,有相當大量的糧食生產、公私工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經營,為戰略大反攻準備了物質條件;許多淪陷區的大城市,以及鐵路、海岸在解放區包圍中或控制下,解放區具有打擊日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戰略據點。更重要的是解放區軍民在持久戰中鍛煉出來的極其堅強的戰斗意志和愛國熱忱享譽全國、全世界。這一切,正是當時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不可企及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大反攻的1945年里,解放區軍民首先發起了春季攻勢,組織了40多次較大的戰役,攻克縣城22座,摧毀敵據點近千個,大大擴大了解放區。不久,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大”路線鼓舞和指導下,解放區軍民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切斷和摧毀了幾十條敵人的重要交通線,打通了各解放區之間的聯系,進入了全面大反攻的新階段。
8月9日,毛澤東發出了對日寇最后一戰的號召,朱德總司令下達了全面大反攻的命令。解放區各路大軍沖破蔣介石的反動禁令和日偽合流的阻力,向抗拒投降的日偽軍展開了勇猛地進攻。在華北,聶榮臻率領晉察冀部隊,包圍北平、天津、保定之敵,收復城市43座。賀龍率領晉綏部隊,收復城市7座,解放了山西、綏遠廣大國土。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豫部隊,解放黃河沿岸的廣大國土,收復城市62座。羅榮桓率領山東部隊,向膠濟路全線、津浦路中段進攻,解放了山東大部分國土,收復城市47座。在華中,陳毅率領新四軍各部隊,直逼南京、上海、武漢,收復城市38座,解放了華中各省的廣大國土。在華南,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也發動反攻,威逼廣州、汕頭、雷州、海口等地。
在中國人民的抗戰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解放區軍民的浴血奮戰中,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美戰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字,歷時八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60年過去了,當人們回首往事,回答中國八年抗戰的勝利功歸于誰時?我們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地說:首先應當歸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解放區軍民,歸功于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一切愛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