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以文化作為反侵略戰爭的鋒利武器,密切配合了中國人民在政治戰線和軍事戰線的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爭取抗戰最后勝利作出積極貢獻。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文化工作方略,至今仍然是我們從事軍事政治工作的寶貴資源。
服從政治,結合政治斗爭開展文化工作
抗戰時期,我國的政治環境十分復雜。抗戰民主派,日寇、漢奸、親日派,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共頑固派,這三種勢力的斗爭也尖銳地表現在文化領域。面對復雜激烈的政治環境和文化對抗,采取什么樣的立場,如何進行文化工作成了決定抗戰勝敗的重要問題之一。
1940年初毛澤東同志《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對革命文藝運動的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意義。《新民主主義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肯定了“五四”以來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領導作用和歷史功績,使文藝工作有了正確的方針。特別在民族矛盾占主導地位的抗日戰爭時期,指出了以革命的輿論引導人的極端重要性。當時毛澤東同志的文化觀的重要內容就是政治決定文化?!缎旅裰髦髁x論》其本意就是闡明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從屬于政治。1942年5月,毛澤東又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文藝與政怡、文藝與整個革命事業的關系等問題作了論述,不但明確提出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而且進一步論述了文藝如何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這些對于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產生巨大影響,成為推動抗日根據地文藝運動的強大動力。
在這種政治思想的指導下,我軍的政治文化工作,一直是以抗戰為核心,在文化建設中.堅持服從政治,服從民族利益,服從人民大眾的利益。在文化工作的實踐中,堅決和抗戰民主派站在同一立場,在政治上主張團結抗戰到底,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在文化上主張建設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在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堅持對廣大軍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確立了抗日根據地文化事業向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正確方向,使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動員廣大軍民投入到邊區建設和抗戰前線中去。
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提高全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必勝的信念
戰斗精神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戰斗精神的源泉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堅定的必勝信念。在抗日戰爭中,我軍的文化工作集中于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無論對本軍、友軍,根據地和敵占區的人民,以及偽軍,均積極灌輸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提高全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激勵民族氣節,反對動搖變節,從而提高對敵斗爭的勇氣,樹立必勝信念。例如,各抗日根據地都成立了各種文學藝術社團,成為根據地文學藝術勃興的實體。這些社團組織為建設邊區,支持抗戰,進行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豐富了邊區人民和部隊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士氣,鞏固了政權。文化工作者還以大量的具有強烈戰斗性的歌曲來鼓舞士氣,激勵斗志,團結民眾。如《黃河大合唱》,歌頌了抗日軍民的游擊戰爭,歌唱了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氣概,歌唱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革命圣地。1945年5月11日,毛澤東同志聽了冼星海指揮的《黃河大合唱》,給予很高的評價。同年七月,魯藝又以這部合唱歡迎周恩來同志回到延安。演出后,周恩來同志親筆給冼星海同志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笨谷崭枨褪且钥箲?、團結、進步的戰斗精神,進行灌輸和滲透,塑造了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抗戰官兵。
用文化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戰時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文藝人才發揮作用。1940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論政策》中,提出:“應容許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教育家、文化人、記者、學者、技術家來根據地和我們合作,辦學、辦報、做事。應吸收一切較有抗日積極性的知識分子進我們辦的學校,加入短期訓練,令其參加軍隊工作、政府工作和社會工作?!痹谙冗M而開明的文化政策的召引下,以延安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成為廣大愛國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和文化界精英向往的地方,他們不畏艱險,直奔而來,使抗日根據地擁有了一批高素質的文藝骨干,為文化工作的蓬勃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根據地也迅速成立了大量的文藝組織,如延安的戰歌社、抗戰文藝工作團、山脈文學社、魯藝文藝工作團、大眾讀物社、文藝月會等,為邊區群眾提供文化食糧,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延安的抗戰劇團、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魯藝實驗劇團、烽火劇團、工余劇人協會等十多個戲劇團體活躍在抗戰舞臺上,緊密結合我國抗戰形勢,演出效果好,社會影響大,顯示了勃勃生機。其它形式如音樂、美術、電影等藝術也成就斐然,充滿生機的延安小說和繁榮興盛的報告文學,在中國革命文化史上都留下光輝的一頁。
多彩的文化藝術,強化了對國內國外的宣傳工作
在抗日戰爭中,我軍運用豐富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的藝術形式,多方面地、及時地向廣大群眾和國際社會宣傳我黨的政治理念,樹立人民軍隊良好形象。
戰時文化工作的開展,十分強調及時性。在突發事件后,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作品來,是對戰地文化工作者的要求。兩淮戰役前夕,劉亞等同志很快創作出一首歌曲《一定拿下淮陰城》,在前線廣為教唱。除此之外,文藝工作者在城外到處刷標語、編號外、發傳單、寫墻報,形成強大的攻城宣傳聲勢,在淮城墻壁上搶畫了10多米高的毛主席、朱總司令巨幅畫像,很多群眾由此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形象,倍感親切。蘇北文工團話劇隊還編排雙簧《矮人講話》、花鼓、大鼓等雜耍和廣場活報劇,在前線陣地為準備攻城的部隊流動演出……在城四周,我軍攻勢范圍內,文化工作者的宣傳陣地和機槍陣地融為一體。
1941年,鄧小平同志發表了“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的重要講話,既總結了我軍在抗日戰爭中文化工作經驗,又指出了不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文化工作,特別是戰爭時期的文化工作,必須要服從政治任務,以鼓舞士氣,樹立必勝信心為目的,通過大眾化的文藝形式,爭取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以獲得最后的勝利。這也是我們今后戰時文化工作開展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