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羲皇故里——天水
天水是絲綢之路甘肅段的第一站,位于甘肅東南部,古稱上邽、秦州。物產豐饒,風光秀麗。“天水”之名來自天河注水的傳說。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漫長的滄桑演變,塑造了天水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文化古跡甚多。
伏羲廟
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是一座專門祭祀伏羲的明代古建筑群,今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在中國古史系列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五帝之先,因此,天水伏羲廟又有“華夏第一廟”的美譽。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誕辰日)和七月九日(相傳為伏羲逝世日),這里都要舉辦大型廟會,進行祭祀活動。
麥積山
麥積山因其山峰平地崛起,勢如麥垛而得名。山上經常云霧縹緲,在煙雨蒼茫中別有一種難以言傳的空靈之美,“麥積煙雨”自古以來就被列為“秦州八景”之首。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山峰東、西兩面的懸崖絕壁上,層層相疊,密如蜂房。龕窟之間有架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連通,攀援而上可達山頂。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游人不禁驚心動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古代工匠和信眾的毅力與精湛技藝。麥積山石窟現存洞窟194個,洞內有泥塑、石雕7 200多身,壁畫1 000多平方米,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此外,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的大地灣遺址、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與麥積山共同組成的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凈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都很值得一看。
西部明珠——蘭州
蘭州古稱“金城”,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和商阜重鎮,具有2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光輝的古代文化。蘭州位于甘肅省中部,作為甘肅省省會,是甘肅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
蘭州黃河風情線
蘭州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的旅游熱點,是全國惟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熏在南北濱河路間?熏黃河宛若飄落人間的飛天女神,蜿蜒在蘭州城區。依黃河兩岸興建的融山水、人文勝景于一體的“黃河風情線”,則如同鑲嵌在飛天女神項上的一串明珠。
游走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雄姿,參觀天下黃河第一橋、水車園和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游記等眾多精美雕塑,游覽白塔山、蘭州碑林等景點。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
今天的黃河風情線,一條綠色飄帶與黃河交相輝映,整個風情線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樹伴流水”的美麗風貌,被中外游客和蘭州市民譽為蘭州市的“外灘”。
游興未盡之余,還可去登臨五泉山和蘭山。傍晚時分,站在蘭山上可以俯瞰黃河擁抱金城蘭州的雄偉氣勢,相信這種景觀在別的城市絕難看到。
蘭州市郊的永靖縣有“高峽平湖”劉家峽水庫和“十萬佛窟”炳靈寺,雖然路途略遙,卻擋不住人們新奇探索的腳步。

銅奔馬的故鄉——武威
武威,古稱涼州,為河西走廊東段之咽喉。因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出征河西,西擊匈奴,大獲全勝,以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是蘭州西行河西走廊旅游的第一大站,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資源豐富,是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故鄉。
雷臺旅游區
雷臺因出土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而聞名于世,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301~375)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熏因供奉、祭祀“雷祖”而得名。1969年9月在臺下東南角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大型磚室墓,“馬踏飛燕”就出土于雷臺1號漢墓。
近年新建的雷臺旅游區集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建筑有獨具漢代風格,堪稱“中華第一門”的雷臺南大門,寓意武威漢文化“源”的大型音樂噴泉“泉源”主景,凝聚漢文化精粹的巨型浮雕、牌樓、圖騰柱以及堪稱“世界之最”的整體放大六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天馬藝術館等重要景點。
西夏博物館
西夏博物館位于武威市東南隅,是以展示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為內容的文物藏館。其中收藏有迄今惟一的西夏文漢文對照的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是研究西夏歷史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氣勢恢弘、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與西夏歷史博物館毗鄰,可順路一睹其風采。

絲路重鎮——張掖
張掖別稱甘州,居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物產豐富,素有“金張掖”之美譽。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張掖為河西四郡之一,是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
歷史上張掖曾是絲路著名的佛教興盛之地,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西部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走于張掖各處,可見眾多古遺跡、古建筑、古墓葬、古戰場、雕塑、石刻和其他古文物,依稀可以想見其當年繁盛的情景。
張掖還有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作客裕固族帳篷,感受裕固風情,為河西之旅不容錯過之享受。
大佛寺
位于張掖城西南隅,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9),為目前全國僅存的西夏佛教寺院。正殿為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筑,門上有幅有趣的對聯:“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重檐疊閣面寬11間的大佛殿內的釋迦牟尼涅槃像為木胎泥塑,長35米,側身而臥,兩眼半閉,雙唇微啟,面容恬靜慈祥,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塑像。其身后的十大弟子及兩側的十八羅漢舉哀群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佛寺是中國西部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佛教博物館,寺內不僅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佛塔、殿堂建筑,還藏有一批篇目繁多內容極為齊全的佛教典籍,總數達6 700多卷。其中最重要的有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由宮廷司禮監在北京雕刻印刷,特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636函計6 361卷,該經全部采用手寫漢文木雕印刷,不僅書法雋秀,刀工精美,而且圖文并茂,裝幀工藝高超,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珍寶。其中有600卷經卷是以珍貴的金粉、銀粉寫繪而成,是國寶級文物。
千佛洞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位于張掖市南59公里處,開鑿于北涼、前秦時期,距今約1 600多年。入口處可見許多浮雕石塔,往前有鑿窟造像,窟內佛像造型豐滿,身段勻稱,是唐代佛像。
馬蹄寺石窟群與千佛洞毗鄰,包括33天石窟、藏佛殿、馬蹄殿、馬王殿、藥師佛殿等建筑。馬蹄寺之名來自馬蹄殿內巖石上的神馬足印。
據史料記載,馬蹄寺石窟是東晉隱士郭瑀所開,后經后代不斷擴建而成河西地區的佛教圣地之一。明成祖曾賜名“普光寺”,清乾隆皇帝賜“清蓮筏”匾額,顯示馬蹄寺威名鼎盛。
石窟群內最宏偉的建筑是33天石窟,外觀呈寶塔型,共七層21窟,鑿于巖石峭壁,各窟有石梯相通。

絲路咽喉——酒泉
李白《月下獨酌》詩云:“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祁連山下,古稱肅州,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相居處的地帶。境內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既有銀妝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還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南部祁連山,層巒疊嶂,綿亙千里,橫空出世,高聳天際;北部馬鬃山,怪石嶙峋,戈壁廣布;中部走廊平原的每一片綠洲都是一個花果鄉,每一片田野都是一個米糧倉。
“酒泉”,傳說因大將軍霍去病將皇帝所賜的御酒倒于泉中,與將士同飲而得名。
酒泉境內遺留著大量古絲綢之路上獨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點就有11個。隨著“神五”的升空,酒泉更是揚名世界。
丁家閘、西溝古墓葬旅游區
享譽中外的酒泉丁家閘魏晉壁畫墓、西溝唐代彩繪模印畫磚墓分別位于果園鄉丁家閘村二組與西溝村六組。
丁家閘壁畫墓群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魏晉時期大型墓葬區。其中已開放的6號墓壁畫,以其磅礴的氣勢、瀟灑淋瀝的筆觸勾勒出安詳的東王公、慈愛的西王母、騰云駕霧的天馬、長命延年的白鹿、飄逸婀娜的羽人,再加一幅宏大的墓主燕居行樂圖,那吹拉彈唱的樂伎凝神貫注的樣子,仿佛使游人聽到了悠揚千年的旋律。
西溝唐代模印磚墓的風采更令人神往,那精巧絕倫的十二生肖、威風凜凜的騎士儀仗、吹簫彈篌的樂伎、憨態可掬的柱礎、面貌兇狠的衛士,無不美侖美奐。還有一塊塊的蓮花方磚,鑲嵌在前后兩室的覆斗頂華麗宮殿地面。粗略數數,前后兩室內僅加工過的方磚就有1 400余塊。
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狹窄的峽谷,城關居于祁連、嘉峪兩山之間,險峻天成,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勝之地。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歷時168年,經四次大規模修筑才完成目前所見的規模,成為萬里長城防線上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整個關城建造堅固雄偉,氣勢磅礴,被稱為“天下雄關”。關城結構完整,由內城、外城、城壕形成三條防線。游客由東閘門進入,通過東外城、東甕城,進入內城。
內城是關城最重要的部分,主體為黃土夯筑,從馬道可登上城墻頂,城墻設有燈槽和射擊孔等防御性設施。城內有光化樓、柔遠樓和嘉峪關樓三座木結構高臺樓閣,建筑典雅,位于中軸線上。
嘉峪關最西面的城墻稱“羅城”,以磚包墻,十分堅固,與長城相接,往南是肉眼可見的明墻,延伸至祁連山下的討賴河畔,往北則為隱藏的暗壁,延伸至黑山,形成嚴密的關防。
登關樓遠望,長城似游龍浮動于戈壁瀚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據說,天晴之日,在城樓上常可見到海市蜃樓奇景。

長城第一墩
位于嘉峪關城南7.5公里處,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的墩臺,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臨討賴河谷,河谷寬約80米,是理想的軍事守備重地。墩臺底座高14.5米,呈方形。在古代,其主要功能是用以燃放烽燧傳遞訊息,告知邊關動靜。
懸臂長城
位于嘉峪關城北8公里處的懸臂長城建于地勢陡峻的山坡上,沿45度角建城墻,最陡峭的一段長231米,攀于黑山崖壁,如倒掛懸空,因此得名懸臂長城。
其建筑時間和第一墩相同,目的是為了守住黑山峽口。城墻以黃土夯筑,共有三座墩臺,全長750米。下層原料為石灰夾沙,上層為夯土建筑,底座寬約4米,下寬上窄。
腳力好的游客可嘗試登頂,眺望黑山與戈壁大漠景觀,發思古之幽情。
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坐落在嘉峪關市區繁華路段新華南路南側,是中國第一座全面、系統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主體建筑外形呈烽火臺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七個展廳,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3 000年,縱橫10萬里的長城構筑史,以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 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熏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
藝術圣地——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張騫開通絲路以來,一直是往來西域的重要城市。
漢武帝在此設郡縣,名為敦煌,顯示武帝輝煌的開疆功績。唐貞觀七年(633),敦煌郡改為沙州。宋代之后海上交通興盛,加上明修筑嘉峪關后,敦煌地區被視為關外,敦煌的重要性日減,直到莫高窟被發現,世人才開始再度關注這個曾經輝煌的城鎮。

莫高窟
前秦建元二年(366),高僧樂來到敦煌,見三危山狀如千佛,始鑿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 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 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發現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極高。可惜由于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如今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護了洞內的文物,又豐富了參觀內容。

鳴沙山 月牙泉
中國著名流行歌手田震曾經唱過一首月牙泉的歌,歌詞像是一首詩,引人遐思: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那年我從月牙泉邊走過/從此以后魂繞夢牽/也許你們不懂得這種愛戀/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鳴沙山、月牙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約5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在鳴沙山四面環抱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彎月,這就是月牙泉。月牙泉不為流沙所掩,始終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風景十分優美,令人稱奇,被稱為“天下沙漠第一泉”。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萬里來尋信也值。
鳴沙山下新建有敦煌民俗博物館,是集中反映近代敦煌人民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間建筑風格的重要場所,值得一游。
玉門關
說起玉門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元狩二年(前121),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前111),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在此同時,構建玉門關和陽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址,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堿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臺,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跡。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筑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墻上寬均為3.7米,東西墻下寬4米,南北墻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墻。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墻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陽關
出敦煌西南70公里,就是陽關了。陽關為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南道的門戶。
陽關之所以有名,還因為唐代詩人王維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陽關”、“渭城”兩地名,故又稱為《陽關曲》、《渭城曲》。
自漢至唐,玉門關址曾有變動,而陽關可以說“從一而終”。只是如今陽關關城早已湮沒,僅僅在一座紅色的砂質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殘高4.7米,底長寬8米。遺址周圍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板結地面;墩臺南側,是一片四五公里見方的凹地,人稱“古董灘”,前些年人們還可以在這里揀到些銅錢之類的東西,現在,到處只見碎瓦殘片,讓人不禁憶起絲路上陣陣悠遠亙古的駝鈴。而一曲如泣如訴一唱三嘆的《陽關三疊》,更使陽關成為了絕域荒涼和離情別緒的代名詞。
如今,站在陽關,唱起陽關,遙想當年蒼涼的長安古道邊,細雨如霧,冷風如煙,送行人王維緩緩舉手之間,如何將長袖舉成一面永遠飄飄的旗幟……如今,站在陽關,看這陽關,一望白草與遠漠相接,像看到一粒欲嘆無聲的遠古沙礫,像看到一本被歲月翻黃了的古書,鋪向遠天……

渥洼池
在古陽關下,有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這片綠洲的生命源泉,就是渥洼池。
《資治通鑒》記載:在漢武帝時,河南南陽新野有一個名叫暴利長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洼池邊發現一匹異常英駿的野馬,常到池邊飲水。當暴利長一接近,它就一聲嘶鳴,前蹄懸立,后蹄一蹬,跑得無蹤無影。暴利長是個聰明人,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他冥思苦想,計上心來,動手做了個假人,穿戴上他的衣帽,站在渥洼池邊。開始,馬見假人就昂頭而奔。時間長了,馬習以為常,不再驚嚇。有一天,暴利長把假人拿走,自己站在原處,手拿套馬桿,伸手套住了這匹馬。他謊稱這馬是從渥洼池中跳出來的,獻給漢武帝。武帝見此馬體態魁偉,骨胳非凡,以為太乙神所賜,故名太乙天馬,特降“寶鼎天馬詔”,赦暴利長無罪,封官賜爵,并作《天馬歌》以示慶賀紀念:“太乙貢兮天馬下,露赤汗兮流赭沫。馳容輿兮蹀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從此,渥洼池同天馬一舉馳名。
在漢代,渥洼池因鄰壽昌城,故又稱壽昌海或壽昌澤,是一處眾多泉水匯集而成的沼澤淡水湖泊,方圓約1公里。1938年,在漢代渥洼池邊,筑壩蓄水,把地下涌出的眾多噴泉水攔成一小湖,壩用石頭砌成,稱為黃水壩,歷來是騾馬、駱駝和羊群飲水之處。此處現已成為能蓄水200萬立方米的水庫,又是一座天然大魚池,水庫東西為水草旺盛的大牧場。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位于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公園面積398平方公里。雅丹是維吾爾語“雅爾丹”的變音,意為險峻陡峭的土丘。
這里集中連片地分布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例如“蒙古包”、“駱駝”、“石鳥”、“石人”、“石佛”、“石馬”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它還宛如一座中世紀的古城,世界許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臨之后,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這片雅丹地貌群落,其個體和整體規模之大,形態之奇異實屬舉世罕見。它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形態各異的地質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了無數勇敢的探險者前來揭開“魔鬼城”神秘的面紗,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這片地質奇觀,被發現的時間并不長。它的神奇,馬上吸引了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的目光,這里成了電影《英雄》拍攝景地之一。
從《黃土地》、《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區區幾米的距離簡直就無法消受那種超戲劇的濃墨重彩。《英雄》對電影畫面有著那么神經質的惟美追求,而這里那令人刻骨銘心的干燥,銼刀一樣凌厲的風,蝕刻一切的殘忍都是張藝謀所需要的——白衣刺客們的心情在昏黃逶迤的大漠上延展,成為一種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