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年11月15日,斯坦因來到新疆和田附近的約特干。這是傳說中的于闐國古都,是一塊想象中的珍寶埋藏地。
一塊古代文書碎片
當時的約特干,已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地面上沒有任何古城遺址。一些學者認為,在厚厚的土層下面,就是于闐國的古都遺址。
對斯坦因來說,有一個簡單的推理:如果約特干不是于闐國古都,格倫勒和斯文·赫定怎么能在約特干弄到那么多的文物?
不知何年何月,洪水在約特干的田地上,沖出一條深深的溝壑。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溝沿上有東西在閃光,走過去一看,是一層沙金。于是,有人取溝壑兩側的沙土淘金。后來,金子淘不到了,卻挖出了考古學家所說的文化層。從泥沙下的文化層中,人們發現了金葉、石雕、古錢和古代裝飾物碎片。于是,又引來一撥接一撥的沙漠尋寶人。他們到處亂挖一通,可惜,運氣不佳,沒有找到渴望中的財寶,卻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沙坑。
格倫勒和斯文·赫定得到的文物,大都是從那些尋寶人手中收購的。也正是從那些文物中,認定約特干是于闐國古都。
斯坦因相信格倫勒和斯文·赫定的判斷。可是,他在約特干忙碌了半個月,四下踩點,卻沒有找到一個下手的地方。他失望極了,悻悻地返回和田。
斯坦因那雙鷹一般的眼睛,又盯住了丹丹烏里克遺址。
丹丹烏里克遺址的最早發現者是斯文·赫定。1895年冬天,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道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時,發現幾處城鎮遺址,其中最大的遺址,就是丹丹烏里克。斯文·赫定不是考古學家,卻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他認為,丹丹烏里克遺址是“塔克拉瑪干城”,也就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的“曷勞落迦城”。
斯坦因從印度出發之前,就從斯文·赫定的著作中知道了丹丹烏里克遺址。從喀拉喀什河上游探險歸來后,他見到了一個沙漠尋寶人,再次堅定了去丹丹烏里克遺址挖掘的決心。
這個沙漠尋寶人,名叫吐爾迪。他年齡較大,很有自信,祖祖輩輩在沙漠中尋寶,積累了豐富的尋寶經驗。他走進斯坦因的帳篷,拿出從丹丹烏里克遺址中帶來的壁畫殘片。
斯坦因一看壁畫殘片,立即愣住了。那些壁畫殘片上,有古印度的婆羅謎文字。他把壁畫殘片留下來,反復研究。忽然,他發現壁畫殘片中,有一塊中亞婆羅謎文字草寫體文書碎片。
上帝呀,這是一塊真正的古代文書碎片!
斯坦因決定立即去丹丹烏里克遺址。

唐代僧人的書房
12月7日,和田薄霧繚繞,寒氣逼人。斯坦因雇用尋寶人吐爾迪、曾給斯文·赫定帶過路的阿合買提·摩根和哈斯木阿洪為探險隊的向導,向丹丹烏里克遺址進發。
出了綠洲,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人和牲口走在細沙中,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一只腳拔出來,另一只腳又會深深地陷進去。第六天,探險隊才進入丹丹烏里克遺址。
斯坦因一走進遺址,就像餓漢走進了飯館,興奮不已。他不顧旅途疲勞,急忙對遺址進行勘察。他認定,面前是一處佛教寺院,并斷定寺院的廢棄時間,是伊斯蘭教傳入前的最后幾個世紀,大約是公元8世紀前后。
斯坦因一低頭,就在沙子中發現一枚唐代開元年間的銅錢。這枚銅錢再次印證了斯坦因的判斷。這處寺院的廢棄時間,是在唐代開元前后。
斯坦因一夜沒有睡好覺。東方的沙梁上剛剛出現一絲晨曦,他就爬起來,叫醒了熟睡中的民工。
剎那間,笨重的砍土鏝響成一片,廢墟中沙塵飛揚。
一輪碩大的紅日,從東方升起。幾個民工挖出數十塊浮雕碎片。
斯坦因的雙眼,立刻放出灼人的光芒。他拿起浮雕碎片,仔細觀看。
碎片上的佛像,有的舉手說教,有的趺坐深思,還有一些是佛的供奉者像。這些浮雕像,個個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斯坦因坐在沙堆上,反復挑選浮雕碎片。凡是適合運往歐洲的碎片,留下來;不適合運走的,丟在一邊。他挑出了150多塊準備運往歐洲的浮雕。
民工開始挖一處更大的佛殿遺址。很快,他們挖出兩只巨大的泥塑佛像腳,又在佛殿四角,各發現一尊泥塑佛像,可惜只有腰部以下是完整的。在斷墻上,發現了大量的壁畫。壁畫上,有婆羅謎文字題詞,題詞使用的語言,不是印度語。
斯坦因被那些精美的壁畫吸引住了。他的心怦怦地跳。終于,他親自抓起了德國造的鐵鍬,走到斷墻前,開始剝離精美的壁畫。經過幾次失敗,他終于剝下了一大片壁畫,準備運往歐洲。
在斯坦因的催促下,民工們除了吃喝睡,就是挖掘。
在另外幾處佛殿中,發現了更多的殘缺不全的佛像和菩薩像,發現了五塊彩色木板畫,也發現了很多更加精美的壁畫。
斯坦因認出來了,其中很多壁畫屬于早期印度風格,是真正的古印度繪畫藝術品。即使在印度本土,這樣的壁畫,保存下來的也極少。在和田大漠的廢墟中,發現這些壁畫,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每一幅壁畫,不僅僅訴說著和田昨天的輝煌;它內含的信息太豐富了,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也難以說清楚它存在的意義。
壁畫太脆弱了,一碰就碎。斯坦因想盡了辦法,也未能從墻上剝下一塊完整的畫面。
埋在沙中的壁畫一見天日,很難再保存下來。讓那些精美的壁畫,就這樣永遠消失在沙漠中,斯坦因于心不忍。他拿起照相機,拍下了一幅幅壁畫。也許是照相機的質量和攝影技術問題,斯坦因拍下的壁畫黑白照片,效果之差,慘不忍睹。

找到壁畫,不是斯坦因此行的主要目的。壁畫再好,很難運走。斯坦因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可以運走的古代文書。
12月19~21日,除了發現一張古印度婆羅謎文寫的字條外,沒有發現一頁古代文書。
又一處寺院廢墟清理完了。22日,民工開始挖掘寺院附近的一處古代住宅。當挖到60厘米深處時,發現了一張寫著婆羅謎文字的小紙片。
斯坦因拿起小紙片,瞇著眼睛看了許久。這不是一般的小紙片,這是古代手寫文書的碎片。他有一種預感:這處民宅中,藏有古代手稿!
不一會兒,有人發現了一頁手稿。斯坦因從沙子中撿起那張紙。他認出它是“菩提”書卷手稿中的一頁,手稿左側有個裝訂用的小眼。手稿兩面都寫有婆羅謎文字,但使用的語言,同樣不是印度語,所以斯坦因看不懂。
一堆堆的沙子,從廢墟中清理出來。當挖到1.5米深的時候,一大堆手稿出現在沙子中。那些手稿,有的是散頁,有的是碎片,有的則比較完整地堆放在一起。
經過仔細辨認,斯坦因發現,手稿上寫的都是印度早期的婆羅謎文字,內容都是梵文佛教經典。斯坦因從紙張大小、字跡以及書寫風格上,斷定這些手稿,分別屬于三本不同的書籍。
12月23日,民宅廢墟的清理工作繼續進行。在木梁附近,又發現了三捆手稿,其中一捆保存很好,兩捆由于受潮,緊緊地粘連在一起。
后來,經魯道夫·赫爾勒辨認整理,發現這些手稿是一部較完整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
斯坦因推測,發現藏書的房間,可能是唐代僧人的書房。

鼠王木板畫與偷蠶公主圖
在清理一個四方形的回廊時,斯坦因發現了兩塊木板畫。其中一塊大的木板上,畫著一個鼠頭半身人像。
這是什么畫?斯坦因愣住了。
畫面上的鼠頭半身人,戴著一頂美麗的王冠。他的兩邊,坐著兩個侍者模樣的人。更奇特的是,鼠頭半身人周圍,有一圈環繞他的橢圓形光環。他的左邊,有一個手持葉形長扇的侍者,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這幅木板畫太奇特了。從頭戴王冠、身邊的侍者看,它像一幅王宮世俗畫;從身環暈光來看,它又像一幅供奉用的宗教畫。讓斯坦因難以理解的是,佛教故事中,沒有鼠頭人身的故事,佛教繪畫中,從沒見過這種鼠頭人身畫。
斯坦因拿著木板畫,苦苦思索,突然,心中一亮。他想起了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一個故事——
當年,匈奴進攻于闐國,一直打到于闐城下。于闐王看到國家將亡,肝膽俱裂。
這天晚上,一只奇大無比的老鼠出現在王宮。
于闐王看見老鼠,像溺水的人看到一捆救命的稻草,竟跪下來,不停地向老鼠祈告,請求它幫助于闐打敗侵略者。
老鼠似乎聽懂了于闐王的話,竟然連連點頭。
原來,它是鼠王。它聽了于闐王的禱告,半夜就帶著成千上萬的老鼠鉆進匈奴大營,咬壞了匈奴騎兵甲胄和馬鞍上的所有皮帶。
第二天凌晨,于闐王決定背水一戰。他帶兵出城,向匈奴軍隊發起突然襲擊。荒
亂中的匈奴兵,抓起甲胄和馬鞍,才發現沒有一件東西可用,只好倉皇應戰,結果被于闐兵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逃。
從此,這種長有金毛和銀毛的大鼠,成了于闐人眼中的神鼠,受到于闐人的供奉。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大唐西域記》的這段記述,是玄奘編撰的一個荒誕故事。斯坦因看著鼠王木板畫,突然意識到,《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不是玄奘的編撰。在古于闐國,確實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故事。也許,老鼠是于闐國的圖騰;也許,于闐國與老鼠之間,有某種神秘關系。
后來的考古發現,斯坦因的推測是很有道理的。和田古代遺址中出土的人鼠畫像和浮雕,雄辯地說明,古代于闐人崇拜老鼠。他們崇拜老鼠,一定事出有因,可能與《大唐西域記》記載的那個故事有關。
另一幅木板畫,經考證,畫的是偷蠶公主的故事。畫面四個人,其中左數第一人用手指著第二人的發髻。這第二人,雍容大雅,是傳說中的公主。這個故事,也載于《大唐西域記》。
傳說于闐國人人喜歡絲綢,卻不能生產絲綢。他們每進口一尺絲綢,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于闐國王多次派使者前往東方大國乞求蠶種,都被拒絕。不僅如此,東方大國的國王,還頒發一道圣旨,禁止每一粒蠶種流出國外。
終于,于闐國王想出一個絕招。他派人向東方的公主求婚。東方國王同意了這門婚事。就在公主準備來于闐成婚之際,于闐國的求婚使臣對她說,我們于闐國非常富有,于闐王也非常英俊,可是,我們不產絲綢,您去以后,只能穿麻布衣。公主一聽,急了。她從小穿慣了絲綢衣,到了于闐怎么能穿麻布衣呢?
于闐使臣急忙獻一計。公主依計而行,把蠶卵藏在美麗的發髻中。出關時,東方大國的關防檢查了于闐國迎親人員的所有行李,也檢查了公主的嫁妝,卻沒有敢檢查公主的發髻。就這樣,蠶種帶到了于闐國。一年后,于闐國成了西域生產絲綢的國家。
在這里,斯坦因還發現了漢文文書,發現了兩塊寫有文字的木板。斯坦因斷定,這兩塊木板,是古代的符木。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木板畫和其他文書。從這些木板畫中,斯坦因看到了具有古印度、古波斯風格的繪畫。
幾天中,民工們共挖掘了14個房間,神秘的丹丹烏里克遺址,到處是古代陶片、浮雕碎片、壁畫殘片、佛像肢體,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