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說,在公車改革實踐中提出的種種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無道理的。其反映問題的實質,是要求在推進公車改革中,應力求公務人員職務消費行為與其職務工作相稱,交通補貼費額度要更加科學、合理,避免產生新的腐敗,要防止國有資產變相流失,同時科學、穩妥地處理改革中的各種矛盾,盡量減少負面影響。在改革的模式上,也提供了一種思路:不要只把改革的著眼點盯在貨幣化補貼,特別是超過群眾承受力的巨額補貼上,應有科學的測算,穩步推進。
改革本來就是一場革命,涉及到諸多利益的調整,其敏感性可想而知,出現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議論自在情理之中。改革是一場艱巨、復雜的攻堅戰,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隨著改革的推進,深層次矛盾的暴露,面臨困惑和難題也都是正常的。這里的關鍵是,必須對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成果,以及改革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都有清醒的認識、科學的分析和化解的思路。
我國所進行的公車改革,是在舊機制已經運行幾十年時間,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后又急劇膨脹,情況變得十分復雜,弊端叢生,又一直未得到真正規范的情況下開展的,這就注定了它涉及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在模式取向上也極具難度,采取任何辦法都難免利弊共存。公車改革是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和住房改革一樣,最終是自己買自己用。由于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加上車改的復雜性、艱巨性,實現自己買車自己用有一個過程。各地各部門對車改不能要求太高。車改作為漸進發展的事物,一步到位辦不到,十分理想也不可能,這是一道多解的題。評價公車改革模式的是非得失,只能看是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行政管理,是否有利于財政資金的合理使用,是否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最終是否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利弊的權衡中也只能看利大還是弊大,利小還是弊小。
應當看到,雖然公車改革當前確實面臨一些矛盾和議論,但是無論黨和政府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沒有動搖把公車改革繼續進行下去的探索。現在需要十分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認真總結和反思這些年來改革試點中已經顯現出來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改革的理念和思路,通過系統、過細的調查研究,拿出相對好的、能為多數干部、職工和群眾認同的方案,將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根據眾多關注改革的干部、群眾和學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進一步推進公車改革中,似應十分重視這樣一些問題:
繼續鼓勵探索試驗,保護、引導改革者的積極性。公車改革一定要積極穩妥,二者不可或缺。特別是上級領導機關,既要切實支持各地各單位改革、試點,加強指導和引導,及時總結好的經驗辦法,又要密切關注改革的動向和進程,十分重視聽取各方面的反映。問題多了,矛盾尖銳了,不妨像浙江那樣暫時停一下,反思研究,修訂調整,然后再試,再實踐。切忌不聽反映一意孤行,也不要一聽反映就止步不前。
允許多層次、多形式試點,不求上下聯動、整齊劃一。由于上層機關同基層之間、大中小城市之間、各地區各部門乃至同一地區內部之間情況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各異以及其他因素,公車配備規格、形式均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接受不同改革模式的心理及承受力也相應有一些差異,這就決定了各地各單位在開展公車改革中必須根據各自實際設計改革方案,而不能強求一律。不管何種模式,只要符合公車改革的宗旨和方向,為大多數干部群眾接受、支持和歡迎,就可以堅持下去,逐步完善,形成制度,反之就要叫停。有調查顯示,對于用什么方式使用公務車,64.3%的公眾選擇了公車租用,27.5%的公眾選擇崗位補貼。應該說,市場化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貨幣化補貼出現的其些弊病,同時可以促進公務用車社會化,提高公車使用率,使其從一個純消耗性項目變為生產性項目,還有利于我國汽車產品和汽車市場的發展,公車駕駛員的問題相對也更好解決,可以作為公車改革的一種重要選擇模式。但同時也不宜簡單否定貨幣化改革模式。應該說,公車改革中出現的多種模式,都有其產生的理由和土壤,也各有其長短利弊,都可以允許試驗,同時在實踐中注意修正完善。比如鄉鎮基層,就可能難于組建公車租賃公司一類企業,還得有相應更合適的模式。實際上,由于受公務用車數量限制等原因,就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一般公務人員也采取適當的貨幣化補貼方式。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能不能發補貼,而在于補貼應科學合理,這就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總之,各地各單位面對改革熱潮,在設計方案、確定模式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千萬不要只追求某一種模式,一轟而起。須知一味跟風是走不出好路的,只有適應實踐本身需要產生的東西才最有生命力。
明確改革方向和原則性的要求。根據改革的基本目標,這些原則大體可以包括:(1)必須較改革前大幅節省交通費用;(2)必須有助于解決公車私用等腐敗問題;(3)必須保證公車改革后各單位工作正常高效運轉,各項公務不受影響,不產生其他負面問題;(4)必須妥善調節、處理好涉及改革各方的利益關系,使工作不出現反彈;(5)必須認真防止在改革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或將改革措施作為“特權變現”合法手段等新的腐敗問題;(6)必須杜絕領導干部在公車改革后利用權力轉嫁公務用車費用問題。
逐步完善改革方案。針對各種強烈反映,改革一定要公開、公平和公正。比如,改革方案要公開征詢各方面意見,交通補貼額要充分聽取群眾反映,公車拍賣要堅持面向社會,價格評估也應該委托與政府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社會專業機構來進行。
加強規范,嚴格監管。建立健全公務用車的全方位管理機制、監督機制、過錯責任追究機制、績效評價機制及激勵機制等,并在運行中不斷完善,使新的運行模式規范、透明、高效,真正實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價值追求。
重視和鼓勵公民參與。公車改革涉及公共資源的配置和公共財政,屬于公共事務。有學者建議,各地應根據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公眾對公車改革的期望值確定改革目標,選擇改革戰略。比如公車補貼的對象、標準和額度等,可以通過咨詢、論證、聽證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以修正制度設計的不足,爭取社會公眾的認知和認同。還有學者建議,最后形成的公車改革實施方案也應該由本級人大表決通過,確保改革合法。這些意見無疑是值得重視的。

大力做好全方位的宣傳教育解釋溝通工作。車改涉及方方面面,無論對納入改革范圍的干部、司機還是社會公眾,都有一個教育、解釋、溝通的問題。要通過多種實實在在的方式,交流溝通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乃至細節,讓干部群眾不但知情而且增加理解和諒解。
做好宏觀調研、指導工作。公車改革涉及從中央到地方、從黨政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從干部到群眾等方方面面,從宏觀上加強調研、指導是至為必須的。比如公車編制標準,如果一個省,那怕一個市,能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拿出一個定編的初步試行意見來,其對下面改革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就是十分有利的。當然,偌大一個國家,如此敏感復雜的問題,企望中央一下就出臺一個統一的規范或方案,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只要下決心去做,在一個相對宏觀的范圍里,應該是可有作為的。我國公車改革已經提出長達十余年時間,廣大干部群眾都盼望盡早出臺一個基本的指導性意見來。這個問題解決了,于國于民都將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總之,公車改革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益,只要我們勇于面對,善于反思和總結,找準問題、對癥下藥,相信改革中的問題必將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得到校正,直至最后破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