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來,日本銀行內部集體違法犯罪行為呈增長的趨勢。尤其是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少銀行因債臺高筑宣布破產。在對破產銀行的清算中,由銀行內部管理層操縱的逃避監管、隱藏損失、違規融資等金融犯罪行為紛紛浮出水面。
犯罪的成因淺析
從日本銀行內部犯罪的成因看,大致有4種情況。
一是銀行員工為了個人的私欲侵吞銀行存款。當一個銀行員工感到自己在組織中前景暗淡、無出頭之日時,他的道德水平很容易降到最低。近些年,日本銀行或公司普遍崇尚業績至上的人事激勵制度,業績優秀的員工將受到重獎和提升,而業績差的員工則會受到冷遇甚至處分,后者就會對組織離心離德,當其認為犯罪的回報大大高于風險時,便不惜鋌而走險。此外,公司的業績評價體系和薪酬體系,如果不能正確評價和反映員工的貢獻,也容易導致員工為彌補過低的報酬收入而犯罪。
二是為了掩蓋和挽回已造成的財務損失,銀行管理層或員工拆東墻補西墻,最終造成惡性循環式的內部犯罪。這類犯罪常常發生在公司高層鞭長莫及的海外支行、支店。這些經營分支機構規模不大,員工人數少,負責業務執行和監管的管理人員常常由一人兼任,出了問題難以被發現。往往只有當該分支機構的負責人輪崗調離后才會暴露出來,然而為時晚矣。
為了預防此類犯罪,一般采取對分支機構負責人每三年輪崗一次的人事管理方法。
三是為了部門小團體利益而違規犯罪。通常企業內對小團體違規行為大多不作追究,也不視為犯罪。有的上司會指使或默許部下干一些對部門小團體有利的違規違法勾當,對銀行(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這類銀行內部犯罪中,最可怕的是高層金融犯罪。銀行高層精英智能高、信息靈,極有可能利用法律、規定的漏洞,為銀行(公司)和個人攫取巨額灰色利益,其行為對銀行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銀行在選拔高層領導時,決不能僅僅考察他們過去的業績如何優秀,而必須對他們的人品、性格、守法態度等給予全面的評估,否則整個銀行的生存發展將面臨極大的人事道德風險。
四是為了維護“組織”整體的利益,管理層或員工不依法披露揭發對銀行不利的信息,導致內部人員違法犯罪。這種犯罪大多是在員工必須忠誠于企業組織的企業文化背景下發生的。由于害怕自己承擔責任而不主動揭露銀行內部已經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
日本的銀行、企業普遍浸淫在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團隊組織文化之中,大家總是一致對外,家丑不可外揚,“出賣組織”的員工將被集體逐出門外。因此,為防止這類內部違法犯罪,必須改革和完善內部監管機制,支持和保護銀行內部的監管者,真正發揮其依法維護組織社會利益的保護功能。
如何預防銀行內部犯罪
銀行內部犯罪比較突出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運用電腦網絡或涉及銀行信息系統的IT管理環節,因此預防犯罪至關重要的是對高技術人才的管理。要力求避免采用拉大員工差距的人事評價激勵制度,過度依靠業績評價很容易造成部分員工心理失衡的道德危機;而應鼓勵銀行(部門)內部崇尚團隊精神、相互提攜、共同發展。同時,還要改變那種以組織利益為最高目標的狹隘的企業文化,不僅僅要強化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管理教育,還必須強化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觀念,形成員工內部的舉報監督犯罪的防范體制。特別是針對銀行(機構)高層領導,由于他們既是銀行內部犯罪的重要源頭,又肩負著與內部犯罪作斗爭的管理責任,因此,從道德、人格和法制觀念等多方面甄選考察銀行高層領導,發揮其遏制銀行內部犯罪的領導作用,將是各方面應給予更多關注的問題。此外,提高上級管理者對下級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止的分析判斷能力、與部下的溝通交流對話能力,都是事前防范銀行內部犯罪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