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說說《紅樓夢》里香菱。
香菱之于她自己的生活,從來都沒有一點點控制的權利。她一生的每一個轉折,都是被動者。從被拐,被賣,被搶,到做妾,被金桂欺壓,到最后的死亡。她就象激流中的一瓣落花,什么時候卷入命運的旋渦,什么時候落入生活的泥沼全不由她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即便,《紅樓夢》是眾多女性的悲劇,象她這樣命運多厄,身不由己的形象也并不多。
她是一個徹底的弱者,如同現時巴格達城中的平民,他們沒有選擇戰與不戰的權利,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時候導彈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也不知道噩夢什么時候會結束。完全隨波逐流,聽天由命。
但弱者就應該每天悲傷地以淚洗面嗎?如果死亡注定還沒有來臨,這樣遙無希望的日子總要過下去。象林黛玉一樣為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無休無止地悲傷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持,也需要有人來在乎你的悲傷。
野草一樣不起眼的生命想自珍自重地存活下去,要的是不一樣的生存智慧。讓自己的感覺不再敏感,讓自己的渴望平息,恒久忍耐,低調沉默。我以為那不是麻木,那是無望中的弱者的生存法則。香菱是這樣,戰爭中的平民也是這樣。
這樣的沉默中,蘊涵著更沉重的悲傷。在電視臺每天都在播出的圖象中,哇哇亂叫的小孩“新聞秀”秀出的感覺,遠比不上表情冷漠,眼神滄桑的阿拉伯長者。
但對生活有所渴望是人的天性。不懈地在夾縫中追求理想本身就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在大觀園中的一年,是香菱生命里最穩定,最沒有壓力的一段。如果她有愛好詩歌的理想,如果她有被他人認同才華的渴望,在那一年中努力去爭取正是她最好的機會。
她的這種熱切,寶釵、黛玉湘云都是難以理解的。沒有經過挫折和無望的人,難以體會到,這是她主動追求滿足感的唯一機會。
因為難得,所以渴望。因為生活的無望,所以渴望得越發炙熱執著。壓抑得太久,反應就越激烈。這真是柔弱中的強悍。
學詩的這一年,大概是香菱生命中最值得回憶的瞬間。學詩的強烈渴望,也是香菱性格中的亮點。至少她在無望的生活中,仍舊沒有忘記去追求。文學成為她治療創痛的良藥。
從這個角度來講,香菱是值得尊敬的。在精神上,她比迎春,尤二姐,金釧……這些同為弱者的人更強悍,也更高貴。
(羅立明摘自《現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