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市非常小,騎自行車40分鐘之內就到達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由于劍橋大學的學生很多來自英國各地、世界各地,散落地住在各個學院;而各個系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街區,上課、聽講座經常要跑很遠的地方,自行車自然而然成為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人甚至把劍橋叫“Bycle City”(自行車城)。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本來就只有兩條車道的路上還要給自行車留出單獨車道。
窄窄的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緊挨著,沒有任何隔離裝置;如果不拉上拉鏈,隨風敞開的外套就會打到從右后方超過的汽車的反光鏡上。汽車的速度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連最笨重的長途汽車在普通車道上的行駛速度都達到100公里/小時以上;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在劍橋騎車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事。
我呢,在北京長大,什么樣的“人車大戰”沒見過!一來就接受了“前輩們”的建議,買了一輛法國“標致”的二手跑車。但立刻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問題:左行!
眾所周知,英國是至今頑固的保留著左行交通規則、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據說是為了沿襲過去騎士右手執長槍打仗、靠左側策馬進攻的習慣。絕大部分外國人到這里第一個不適應的就是靠左行駛。首先是過馬路的時候要先看右邊再看左邊,有時候忘了,腳已經邁出去了,才意識到右邊有車飛馳而來。好在英國人比較紳士,在沒有紅綠燈的情況下通常會停下、讓行人和自行車先過。要是你在綠燈的時候強行過馬路的話——就像我們在北京經常看到的那樣——就會招致憤怒的鳴笛了(他們平時不用喇叭的)。
所以雖然我的“車齡”已經有10年,但好像一走在了路的左邊就馬上歸零了。調整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稍微適應。有一次,我走到一個環島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覺、順腳就走到了右邊。迎面過來一輛自行車,一個外國男生正飛也似的騎著,看見我,緊急捏閘!突然停住、差點兒把他甩出來。他沖我生氣地大叫:“What are you doing??!!”眼看沒和他撞上,又被他吼,我連“Sorry”都顧不上說,巴不得盡快離開這里,或者找個地縫兒鉆下去。還沒等我回過神兒來,迎面又飛來一輛汽車!他正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拐彎,也是緊急剎車;尖厲的叫聲足以讓我記一輩子,再也不敢往右邊走了!慌不擇路地把車推上人行道,我才發現自己渾身冷汗……
還有一次是為了單行。劍橋很多路是單行道,但有時候自行車不受限制。我以為只要靠邊兒騎,無論什么道也不要緊的。沒想到,有一天我正在學院附近的路上騎著,一輛汽車斜插過來把我別住了!一個頭發全白的老頭兒伸出頭來對我說,這是單行道,你這樣走非常危險,因為對面的汽車過來都是不減速的,他們看見你來不及剎車……雖然他態度很好,講解很耐心,也讓我十分尷尬。
其實,自行車是劍橋的傳統問題,市政府相應的管理政策非常多。18歲以下、60歲以上的人騎自行車必須佩戴頭盔。在我們看來挺傻的,但在他們看來就是法律。還有,每輛自行車都必須配備前后兩盞車燈,是可以自行閃亮的車燈。在國內沒人有這種概念,這里要15英鎊(約合180元人民幣)才能裝好。要是沒有燈晚上上街,會被無處不在的警察罰款30英鎊。在劍橋經常有人丟自行車的(這點和北京倒是有點兒像)。也許有些人只不過想臨時用一下你的車,用完后就會隨手扔在街上。警察隔一段時間會清理一次,你要是報失登記了,他們發現了和你的車特征差不多的,還會通知你去領。讓我感到新鮮的,是他們本來都沒有鎖車的意識,過著夜不閉戶的生活;直到政府告訴他們有丟車的可能性,他們才如夢方醒,并且好像學到了新知識一樣地津津樂道、逢人便講,就像政府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過程一樣。
(張敬東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