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國860余萬考生走進各地考場,進行了高考。全國在統一的時間中進行大學錄取考試,統一的考卷,統一的答案標準。各大學錄取新生完全按照高考考分的結果。一分之差就會有錄取不同大學的差別。這種考試制度對于學生、家長的壓力特別大。我們經過這道坎的人都知道高考的分量。由此,許多人認為美國的大學招生制度也跟中國一樣,是一考定終身的。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美國高中生確實要考SAT(就是中國的高考),但這只是美國國內的一種高中畢業考試制度,美國SAT考試是可以重復考的,一次付費可以考3次,考試時間一年中有4次到6次。學生可以選擇其中最高分作為成績向大學寄發。這樣對于考生來說,考試的負擔就不是那樣的重,可以比較放松地進行。即使考了3次,成績都不理想,但是自己認為還有潛力,你還可以選擇再次付費,重新考試。只要在大學規定的申請截止時間之前寄出你的SAT成績,都是有效的。
況且,美國大學錄取新生不僅僅是依靠SAT分數,它只是大學錄取標準中的一個,甚至不是主要的一個。也就是說,SAT絕不可以等同于中國的高考。
大致上說來,美國大學錄取新生的標準主要有3個,第一個是高中畢業前一年的學年平均成績。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初中兩年,所以就是高中三年級的平均成績。私立大學在錄取學生方面對于這一條的掌握比較寬松和靈活,他們看重的一般還是考試成績。但是公立學校往往將這一條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說一個學生的學校表現和出勤率、平均成績都很重要。
第二個就是SAT的成績。不過這是公開的,每個學校都在招生簡章中公布錄取新生的SAT標準。例如著名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去年的錄取標準是1380-1480分之間,也就是說在這個分數區間內,都屬于可以錄取的標準。即便是哈佛這樣的頂尖學校,也沒有要求學生考1600這樣的滿分,而是1480-1600分之間。
第三個標準是學生的社交參與能力,要在你的履歷上寫明參加過什么社團,擔任過什么職務。做過多少義務工作,例如到老人福利院去幫助老弱病殘者,或者到醫院、教會、基金會幫助過多少人士。你有什么組織能力,擔任過學生會主席或者編輯過學生刊物等等,都是學生能力的表現,美國大學重視動手能力和實際交際能力,只有好成績的學生充其量也不過是書呆子而已,這樣的學生不要說哈佛等一流學校沒有興趣,即便是加州的地方性高校也不會括入囊中。
如果說這三條是比較硬性的規定,那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雖然有點主觀性,但是在大學錄取中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本人寫的一份自薦信,你為什么要選擇這所大學。這是一篇不超過兩頁紙的信,實際上就是一篇文章,你要一下子打動看信人的心,使他愿意看下去。
我的一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負責錄取新生的美國朋友說,他們錄取新生的程序就是一拿到申請學生的檔案袋,首先就取出這份信件,如果這封信寫得夠得上他們認為的標準,就開始打開其他材料,一份一份地仔細閱讀。如果這封信無法打動他,他就把這個檔案袋封起來了。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連一封推薦自己的信件都寫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是沒有用的。我的一個朋友的女兒,學習成績平平,SAT的成績也只達到她想要申請的學校的最低標準。但是正在她申請的時候,她的父親得了癌癥,而且不久于人世。于是她將這件家庭重大事情作為主要內容來寫,其中講到她父親中年來美,就是希望她能夠在這所學校中讀書。言辭懇切,打動了錄取官的心,終于如愿以償。
正因為自薦信的重要性,在美國就流行一種申請大學寫作文體,編造一些動人的故事來打動錄取官,有的成功了,有的則適得其反,因為假的東西終是缺少感情,寫得再好,只要細節出錯,整篇文章就如沙上建屋一樣經不起推敲。不過也有很多人成功了。
除了上述標準之外,每個學生都要附上三位教師的推薦信,這也是錄取官第二要看的內容。只有在這些軟性的標準通過之后,錄取官才細心地察看你的其他資料。
陳超選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