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審核與商業審核相結合
投資人在看準了項目之后,又該如何審核特許人資格呢?我國立法上對商業特許人又有怎樣規定?
根據商務部2005年2月1日實行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七條規定,特許者必須具備下表中的條件,投資人審核盟主的步驟也應該就此展開。但僅根據法律條文的字面意思來審核盟主還是不夠的,因為合法的背后可能還隱藏著許多商業上的陷阱(見下表)。

除了上表列出的問題點以外,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有:加盟商與盟主簽署代管協議,結果是風險你背的假特許實融資;加盟店慘淡經營,但以售貨為目的盟主過得很滋潤等等。
因此,投資人應該遵循法律審核與商業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從符合法律規定的完備性和符合商業贏利可行性的角度來審核盟主。
法律審核的步驟和程序,按照《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已經足夠了。而商業審核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項目贏利能力的基本考察:收入判定(含消費人群的定性和潛在市場預估、產品或服務的優勢如何、消費者買單的理由何在、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價格的接受程度等);成本判定(含項目預估投資總額、項目的固定投資、項目的每月流動費用、預估項目預計的經營周期和淡旺季);預計投資回收期(注意不是盟主告訴你的答案,而是自已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答案)。
2.競爭優勢考察:項目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與主要競爭對手的差別或差距,競爭策略的可行性;競爭手段和方法的有效程度等。
3.樣板店考察:樣板店在一年以上連續經營條件下的財務報表、樣板店的贏利水平、樣板店消費人群的實地預估、樣板店主銷產品或服務、樣板店經營的增收手段(促銷、宣傳、會員式服務等)。
只有經過細致的商業審核后,結合嚴肅的法律審核,投資人才能最終判定盟主的特許體系是否具有真正的投資價值。
審核盟主的資格,開不簡單!
PK盟主,逼他進步!
特許管理專家鄭丹陽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我到一個特許商客戶那里做項目,解決問題前我先向他了解些基本情況,比如有沒有長期經營的直營店?商標、商號注冊了沒有?有沒有手冊?等等。不過問什么問題,客戶老板都回答:有!看上去他的特許體系一切完備。
我們做完項目回到北京后不久,那位客戶驚慌地打來電話說:他的店鋪商標被自己的加盟商搶注了,他現在該怎么辦?
我們趕緊又去調查這件事,這次老板說實話了,商標他根本沒注冊。那個加盟商也早就發現總部沒注冊商標了,很快就把商標搶注。但該加盟商很聰明,當時沒有給總部提這件事,直到該特許體系的店鋪發展到一定數量了,才通知總部老板說商標在他手里,如果總部想要回去,就必須以60萬元價格回購。
總部老板問我們:是否可能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但答案是殘酷的,我們對他講,在目前的法律條件下,他只能采取回購的方法;當然還有另一條路,就是重新注冊一個新的商標。
該老板咨詢了一大圈,最后無奈之下,接受了那個加盟商的條件,付出60萬。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什么?或者說,這類案例提示了什么?從鄭丹陽女士的經驗看來,該類事件可說是“到處可見”。
盟主為什么要交錢?
該盟主是一家中餐連鎖,它的店名(商號)就是它的商品。包含它店名的公司名稱的確已經在當地工商局注冊過了,但該老板并沒有將這個店品作為一個商標在國家商標局注冊。
在中國,商標和商號完全是基于兩套法律法規在管理。也就是說:
商標的管理由國家商標局實施,后者根據《商標法》批準或者駁回全國范圍內的商標申請;商標所有人對該商標的專用權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并有法定的時效性。
而商號按照《公司法》或《企業登記管理條例》登記注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轄區內的企業名稱申請,商號也由各地工商局負責管理。商號所有人對其專用權,僅在所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管轄的地域范圍內有效,并與企業同生同滅。
上述中餐店的老板僅僅是在當地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名稱,只是對商號進行了注冊,實際上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包括其連鎖擴張的其他地區)形成對自己“名號”的保護。這樣那個外地加盟商只要去國家商標局進行了商標注冊,等于這個連鎖的品牌就歸該加盟商了。
所以,該加盟商挾注冊過的商標(品牌)以令盟主,無往而不利!
盟主為什么不說明?
實際上,包括上述餐飲盟主老板在內的很多企業,在開始做特許連鎖體系時,確實是沒有注冊商標的,有的是不知道,有的則是知道,也由于各種原因,還沒有去辦理注冊。
該盟主老板就屬于后者。那么,在特許專家詢問時,他為什么沒說自己還沒有辦理商標注冊呢?這就跟盟主做特許的心態有關,說到底,他還沒有養成一顆“標準特許之心”,所以可能就為“不好意思”而不說。其實回購商標這件事,對于該連鎖體系內其他的加盟商來說,都可能有傷害。萬一商標沒要回來,原來加盟商在當地形成的品牌集客效應就沒了,而要回來后,總部又可能把該成本分攤到加盟商身上。
總部往往只關注了自己的產品多么好,很少關心給加盟商分憂,甚至遇到外人還隱瞞“非標準化”的事實,這是特許糾紛的根源。
提醒加盟商!
有人說:加盟時審核盟主資格的一大好處就是,如果查到盟主沒有注冊商標,就可以向上述加盟商學習!這話有些偏激,但從長遠看,卻給不標準的盟主提了個醒。很多企業主不吃虧不回頭,真被細心審核的加盟商PK一下,或許才知道標準的好處。
其實,麥當勞、星巴克的創始人,都不是該品牌最初的擁有者——很多盟主,真是沒有加盟商那么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