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背景資料述略:
1.《宣和幣鈔》雜志2000年第2期(總第26期)第27頁刊有劉皓著《細說民國二十五年及二十六年版國父像布圖銀幣》一文。現摘錄如下:
(1)依據美國官方資料,(截至)1938年在(美)舊金山造幣廠曾生產1元銀幣(重20克、成色72%)324萬枚……根據耿愛德之《中國幣圖說匯考》所載:……其中150萬枚……運抵香港,因中日戰事……推測全數銷毀。
(2)……未銷毀中的1元銀幣12000枚抗戰勝利后次年(1946年)美方舊金山造幣廠曾將其中3000枚裝箱,運交上海中央銀行(1947年曾在上海發現過實物),其余仍存放于美國。1949年(上海解放)下落不明(有可能被上海軍管會接收——筆者)。
(3)……1953年臺灣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黨宇平的簽呈錄中說:“美政府造幣廠,……代造銀幣尚余的一元幣9000枚于1953年12月1日運抵臺灣基隆(作者劉皓研判為民國二十六年版)。”1983年5月(又)著文言:……迄今仍在庫內保管,分毫無損。
(4)……凡民國二十六年版者,背面布圖正下方皆有一舊金山造幣廠標志“$”。
2.如果劉皓一文資料屬實(2000年至今未見異議文章——筆者),則:被鑒定的此幣種在臺灣計有9000枚,上海(可能)計有3000枚,共計12000枚。故存世并不“極稀”,不算“罕見”。
3.從以上背景資料來看,此被鑒定幣不是什么“樣幣”,也不是什么“試制幣”。RY資料(第583頁NO.934)將它定為四星級,LXP資料(第264頁)將它定為一級,沈宏編的《中國錢幣目錄·機制幣部分》將它定為珍級,顯然都估評過高了。它是制造了數百萬枚、存世萬余枚的流通幣。只因法幣政策及中日戰事而未上市流通。
4.關于此幣的價位資料:RY、SB、LXP等資料均未給出參考價位。臺灣徐祖欽《中國錢幣目錄》1985年版定為30萬臺幣,1991年版降為25萬臺幣。美克勞斯出版社《世界硬幣標準目錄》1989年版未流通級定為3500美元。(1991年)馬來西亞黃文元藏品拍賣會底價為8000美元,成交價升至2.1萬美元。在GW年Q季拍賣會上此拍品的底價定為1.2萬至1.8萬美元之間,成交價升至2.4萬美元。筆者認為:參照存世量資料,國內價位以不超過5000美元較為適當。沒有過高價位的依據。
二、關于拍品幣的鑒定問題:
1.既然是流通幣,曾制造了數百萬枚,那么它的制幣模具數量級將在10的1至2次冪間。
2.美國舊金山制幣廠未見(也沒必要)公布過這些模具版別的圖照資料。因此不可能,也沒必要進行拍品與已知真品資料進行二維(或實物三維)的對比鑒定。
3.僅可以根據已知的銀幣數據,進行稱重、測外形尺寸、辨成色、聽聲音、看包漿等等一般定性的評估。
三、小議:
1.此拍品幣是GW年Q季我國北方某大拍賣行成交的最高價位幣。花2.4萬美元,買的是一枚并不稀罕的流通幣。“流傳有序”、“X會證書”等的意義不大。
2.此拍品的“買受人”,在落槌后,是否已經及時按照約定支付了拍賣標的價款,并受領了拍賣標的等情況不詳。
3.如果有舊金山造幣廠以外的“什么人”,用相近的造幣工藝及幣材偽造了此幣,則對此贗品進行科學的辨偽檢測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也是價位不宜較高的原因之一。
四、結束語:
1.從我國北方某大拍賣行數年來對貴金屬幣(一般是指清末民初的金圓及銀圓)的拍賣運作情況來看:價位較高的拍品幣,有大比例的贗品;雖有流拍,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成交記錄。這一情況說明:目前國內拍賣競買人的主體,一般不是收藏愛好者,尤其不是那些具有一定學識且較為內行的收藏家,而是那些經常流動于港、臺、新及內地省際間的錢商。“只要買了后能賣得出去(有利潤),價位適當,管它是真品還是贗品,先收進了再說……。”要想使“主體”變優質,讓有一定學識的收藏者成為“主體”,那還得等待,不是一下子的事兒。也許那些機關、院、所中的“白領”,他們價值觀的側重點仍在各自的專業范圍內,根本對“收藏”不屑一顧……這樣,目前的拍賣競買人的“主體”,將較長期存在;拍賣行充當“贗品”的銷贓行,也將相對長期存在下去。
2.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北京錢幣交易場所,能夠遇到的“非錢商”收藏愛好者,計有,大中專教師、系總支書記、高干代理、退役軍官、醫師、一般干部、同仁堂退休技師……也就那么一二十個人。其余盡是些腰纏萬貫的各地錢商。
3.萬一有朝一日,拍賣競買人的“主體”變優質了,且“贗品”經常被識破,那么拍賣行充當錢幣“贗品”的銷贓角色將難以維繼。“贗品”的投機制造者也將會有所收斂。良性循環將有望浮出水面……然而在現在這僅僅是夢幻。
4.思維科學而嚴謹的白領,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也就剛過“溫飽”奔“小康”,根本沒有財力去搞收藏來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何況他們對于“時間”是非常吝惜的。他們情愿擠占“業余”時間來研究各自興趣極大的專業課題,非常專一,哪里還可能旁視一下“其他”。“專業”就是生命的全部。“收藏”與他們根本無緣。世界之大,大不過“專業”的內涵。請不要無意中騷擾了他們。一切待到他們退休離開了實驗室機房再說。
5.我國北方某大拍賣行在世紀之交的某年春季展出的重頭拍品之一的“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入兩)銀元”,除《宣和幣鈔》總47期第57頁所舉出與RY資料對比的“有異”外,還可舉出二維的其他“有異”(此處從略)。故該拍品為高仿的“贗品”,無需再進行三維(實物對比)的鑒定。它不配成為“熟面孔”買家的傳家寶。
6.有言在先
(1)凡開設《錢幣學》等課程的有關院校系科,歡迎使用本文資料,但請遵循有關法規規范。
(2)本文純屬“實構”,請勿對號入座自我曝光。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