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拍賣:忽如一夜春風來
記得十年前在拜訪錢幣專家孫仲匯先生的時候,請他給一個收藏網站題字,他脫口說道:“網絡交易,是未來收藏的方向。”但是當時說這個話的時候,總覺得還是一個寬泛的遠景理想。可是近年來,收藏網絡的拍賣趨向越來越強,不僅是那些擁有強大服務平臺的網絡品牌在介入,大的拍賣公司如嘉德也在進行有益的嘗試,當然這種嘗試在規則服務與拍品上也未必是盡如人意的。
嘉德算是這個行業的先行者,其網絡拍賣也是有戰略性地從低到高滲透,對人群進行培養,與此相比,很多面上知名的拍賣公司到今天還沒有能力稔熟地運用網絡工具,真為他們的未來擔憂。在未來人群都匯聚的高速公路上,藝術品拍賣經營公司如果不打造好的跑車,并掌握駕駛技術,那么以后只能在國道、省道上自我娛樂。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順應藏友的要求,自己摸索出來的一般收藏網絡的拍賣。以前,收藏網絡拍賣主要以聊天室即時拍賣為主,其前提是聊天室發圖功能的技術支持成為可能,在事先通知后,管理員通過網絡在線現場,核準身份,一個個分發網絡拍賣號牌,主持人按照預展的物品號碼,同時發圖進行拍賣,發現有搗亂者,馬上用管理員身份加以踢除。這個是開創性的革命,但并不是所有網站都學得會的,他有不少的制約。從網站講,起碼得有充足的人手,進行事先的論壇短信群發、廣告欄與游動標志、各個專欄針對性的充分通告、現場的主持與管理、事后的督促結算等售后服務,而網站當時從中并不贏利,這種較大工作量的工作需要一個有頑強信念的團隊來完成。
當時對有意愿參拍的藏友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拍賣往往是在某個周末的晚上七八點開始,如果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沒有空閑,那就與拍賣失之交臂。而一旦這個問題成為障礙,參加的人群不夠充分,拍賣價格就不能到位,貨主也就未必滿意與盡興。所以早期的拍賣熱度未必很旺盛。
對于貨主的另一個制約是圖片質量,早期的時候大家沒有數碼機,普通的非專業照相機加業余水準,拍了沖,還得掃描,很麻煩,后來就直接把錢幣放在掃描儀上掃描(這個是錢幣的優勢,瓷器、銅器就不可以了)。如果一個物件圖片清晰,就容易得到買家的追捧,而一個好東西沒有好的圖片,結果自然是委屈下嫁,我當年做網絡拍賣專場,結果有的照片不理想,成交價格甚至低于進價。
在數碼相機、網絡論壇升級等技術支持下,新的拍賣方式出現了,經過市場檢驗,比較科學的網絡收藏拍賣有兩種,一種是24小時應價制度,就是一件物件,在24小時內,沒有人喊出更高的價,就算應價者勝出。這個拍賣的好處顯而易見,因為你在24小時內只要抽空去應一下,就能保證你對拍賣的充分參與,這樣做大大有利于參與的充分性。一種是專題拍賣,就是把一個藏家的東西成系列做專題的拍賣,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流傳有序,也有名牌效應。更好的方式是專題拍賣與24小時應價制度的結合。
有的收藏網站,已經通過:貨物先期郵寄到網站→按程序鑒定→主持拍賣→網站指定銀行結算的方式運作,這樣才使得在網絡拍賣中收取手續費成為可能,為網絡贏利提供新的支撐點。
網絡氣氛:道是無情卻有情
網絡是個虛擬江湖,你可以扮演角色,演砸了,可以換一個馬甲上陣,可是他也是實的,因為除非你不想與他人交往。在網絡,學習是主流,網絡的革命是紙張發明以來對知識傳播最大的革命,在收藏領域同樣如此。以前的收藏方式閉塞,秘不示人,自己有假貨也不知道,交流的范圍、程度都十分有限,知識被壟斷于少數專業人群手中。而網絡使得一切都具備了新的意義,在大量的資料搜索便利的情況下,在大量聞所未聞的新實物的亮相中,打破地域、打破類別、打破身份門檻,給收藏研究以網絡解決提供了前提與能力。復興致遠收藏文化網是其中做得不錯的一個,他們與專家學者掛鉤,走出去請進來,強調切磋研討氛圍,2004年就為《收藏界》、《藝術市場》、《上海百花》、《揚子晚報》、《旅行家》、《人民日報》、《東方早報》等20多家報刊雜志媒體提供了40多篇收藏文化稿件。其他同類網站,還把地面專家請到論壇做專題論述,比如“中國青銅器網”邀請賈文忠先生做專題,“開元泉社”邀請孫仲匯先生等。很多專家沒有上網的能力和空閑,有的網站就為他們設立問答區或定時的現場聊天室交流。
在網絡,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開放性,以往做學問端架子,玩虛的,甚至為一丁點心得而前后敷衍成長文的,在這里都被沖擊得唏里嘩啦。因為你的一點點不確實不準確,馬上就會有人提出異議,幫你糾正,容不得你有半點僥幸。而論壇的弊端,也在于他的開放空間,有人自以為是,不肯認錯,你一說他不對,他就惱羞成怒,與你糾纏不休。還有的對著真貨喊假,對著假貨大喊好,確實容易蒙蔽混淆一些人。其實,好處與壞處,都取決于一個融洽的氣氛,一個網站氣氛好,大家切磋就比較能互相諒解,但是又直言不諱,一些不良因素就沒有市場。否則互相結幫攻擊,就很容易使得論壇高手離開,烏煙瘴氣,最終毀了網站本身,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必有自己的體驗。
氣氛好,取決于論壇管理層,取決于具體斑竹的人品、眼光與公益熱情,而這個,又的確是目前的稀缺資源。
網絡搜索:芙蓉國里盡朝暉
其實,眼下的網站已經越來越細化,很多網站從自身的特長出發,強化自己的藏品與知識優勢,門類紛紜,瓦當、書法、漢畫像、青銅器、銅鏡、繪畫、印章、錢幣、家具、連環畫、郵幣卡、徽章、銀幣、瓷器、玉器、繡品、佛像、兵器等都擁有自己的愛好者與對應的網站。你在很多搜索引擎上輸入關鍵詞,就能得到很多的選擇。
在收藏網中,互相鏈接是一個搜索的方式,因為通過鏈接的搜索,往往能找到一些剛開設的專題收藏網,在學習中也類似蘇東坡的十面埋伏學習法。
在當今的網絡世界,配合收藏的工具與資源也越來越成熟,比如作為藏品交流,有各種專業網站的平臺,大的門戶級別的交易平臺都有收藏的類別;作為藏品傳播,帶微距數碼相機價格的不斷下降,做圖工具軟件的發達便捷,MSN、QQ等帶圖即時交流工具的日益發達,網絡銀行交易劃帳的迅速便捷,者6在為網絡收藏活動提供以往根本無法想象的巨大空間。
在知識學習方面,越來越多的資料知識被網絡電子化,ebay的網絡圖書館化的方向就是一個例子,越來越多的典籍資料被電子化、公開化,搜索極為便利,超星軟件提供的2000個期刊與大量的專業圖書資料成為新的學習圣地,孔夫子為代表的二手書資料交流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了新的求索天地,雅昌、中華博物網為代表的藝術藏品市場數據庫更是直接成為網絡藏友的工具閱覽室。
網絡專題研究的豐富,專家的日益網絡操作化,出土資料的新聞化,明星化,以“鑒寶”節目為代表的登峰造極的社會化表演與宣傳播種,博物館的日益把網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都將大大促進網絡收藏在未來進發空前的活力與商機。
網絡技術本身也在日新月異地飛躍,而這些因素是我們沉浸其中的藏友不可控制與預知的,因為網絡技術的每次革命性變化,都會帶來不可預知的更廣闊的空間。
(責編: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