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眾多的電影音樂發燒友來說,辛辛納提POPS樂團和埃瑞克·孔澤爾是兩個讓他們既愛又恨的名字。說愛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收藏唱片的櫥窗一定會有那么幾張辛辛納提POPS樂團發行的Telarc唱片,并且那些唱片總會帶給他們和他們的音響一些難忘的回憶;說恨的原因很復雜,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點是由于該樂團還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演出,他們還沒有發燒電影音樂“狂響”的現場體驗。
以下這條喜訊對他們應該是刺激而誘惑的,那就是由電影音樂王子孔澤爾指揮,樂團將在金秋十月的人民大會堂,舉行兩場名為“大片狂響”的發燒電影音樂會,這也是該樂團包括上海、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巡演的第一站,也是好萊塢正者之音的中國首演。
在中國,辛辛納提Pops樂團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發燒電影音樂專輯而聞名的。中國觀眾最早開始認識他們應該是通過《Round up》專輯,以及里面的西部故事片《七俠蕩寇志》主題曲。樂團通過西部牛仔般的演奏風格,配合唱片細膩精致的錄音,一舉征服了眾多樂迷的耳朵,《七俠蕩寇志》也成為萬寶路最負盛名的廣告音樂。
在1984年,指揮孔澤爾和辛辛那提Pops樂團將電影《星球大戰》的音樂錄制成唱片,憑借孔澤爾對電影的獨特理解,所錄制的《星戰主題曲》成為星戰音樂史上最經典的浪漫演繹。《歌劇魅影》開頭的一段,風雨雷電之夜,女人驚慌的呼吸和腳步聲以及木門慢慢打開的吱呀聲,構成一幅不寒而栗的畫面。《西部大趕集》的牛羊成群、馬上牛仔呼嘯吆喝、酒館打斗槍擊,還有西部草原的營火狼嚎,活生生展現出荒野趣味。而在唱片錄制上頗為夸張的是,為模擬《x檔案》的巨蜂效果,他們竟以煙霧刺激一群蜜蜂,使狂蜂誤以為蜂巢失火,驚惶飛竄,搶救預先涂在6支麥克風上的蜂蜜,結果,蜂擁而至時的高速移動感和翅膀拍動時的極高頻率被忠實捕下,得到極端真實和刺激的效果。
自從1978年樂團正式與著名發燒唱片公司Telarc合作以來,便創下了一連串的第一:賣座最好,表演場次最多,灌錄唱片最頻繁,音樂范圍最廣泛等等。幾乎每一張“孔澤爾/辛辛那提Pops”的唱片都包含著旋律通俗、節奏明快、題材時尚、演奏精彩、錄音一流的魅力,并隨之帶來瘋狂的令人咂舌的銷量。為此,孔澤爾曾在1988年至1991連續4年獲得美國《BillBroad》雜志“最佳古典跨界藝人獎”的榮譽。
在孔澤爾的指揮棒下,躍動的琴弓、瘋狂的號角、溫柔的長笛、生氣勃勃的電子鼓合成為激動人心的聲浪,時而輕柔地撫摸你的皮膚,時而猛烈地撞擊你的胸膛,帶來從內耳發散到毛孔的刺激體驗。在喚醒電影曾帶給你的夢幻回憶的同時,激發你的靈感穿越時空,到達宇宙未知的深處。這種現場體驗,比起充斥著畫面對白與噪音的電影院來,更具刺激、沖擊和狂想。
毫不夸張地說,樂團完全可憑借對電影的理解、超越電影的電影音樂榮獲奧斯卡“影帝”殊榮。在聆聽樂團演繹《星球大戰》時,你眼前的樂團似乎正成為一隊銀河帝國士兵莊嚴走來;在演繹《七俠蕩寇志》時,樂團已化身成一群放蕩不羈、縱馬四野的西部牛仔;而在《哈里·波特》的演奏進行時,樂團似乎又成為了魔法學校的一隊神秘挑戰者。這樣的“演技”,現今的奧斯卡影帝又有幾人能夠達到?
主辦方采用《大片狂響》這樣的名字,無非是令人在關注好萊塢電影的同時,更注意到樂團發行唱片的震撼效應,但我以為,改名為《大片狂享》可能更為有趣。因為比起坐在影院看電影來,通過聲音聽電影,而且是如此原汁原味的電影組曲,難道不比電影更具想象和享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