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日子窮過應為發展模式
資源短缺利刃就貼在發展的喉嚨上
節約型社會不只是道德整風
不久前,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把節約能源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隨后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有關節儉報道已成為當前媒體的一大重要內容。
Google一下“節約型社會”,迅速得到819,000條相關信息,而其中大多屬于主題先行的應景之作,不是宏大敘事,就是無比正確,似乎節約型社會已經盡在掌握。
節儉一向被視作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很多時候,富日子窮過不過是一句與己無關的風涼話:當電費不是自己掏腰包時,空調的功率就是越大越好;當水費不是自己掏腰包時,就想不起來關緊水龍頭……種種現象說明,只有自己為自己節儉的行為才是一種美德,而無視自己為別人為社會節儉。
工業化是一柄雙刃劍。如今,資源短缺的利刃就貼在發展的喉嚨之上。
現實足以說明,不僅我們對節約的道德認知存在問題,在這種認知之下的發展模式也是大有商榷之處。繼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之后,節約型社會正是對上述戰略構想的一個細化,而絕不僅僅是一場道德整風運動。其實,以一種追本溯源的眼光來看,恰恰是我們對道德的感化作用一向頂禮膜拜,才釀成現在這種頭重腳輕的增長文化,而對于究竟是道德構建發展模式還是發展模式構建道德,我們卻經常出現本末倒置的認識誤區。如今,節約型社會的提出,仍然被看作一個嶄新概念并加以理論闡釋。事實上,作為一個概念,節約型社會并不具有什么理論或道德內涵,它只不過是一個常識對另一種常識的糾正,告訴我們怎樣才是健康的發展以及怎樣才是畸形的發展。
既然是搞經濟建設,就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節約型社會同樣謀求發展效益,但它是以嚴謹的成本核算為前提的。所謂健康的發展,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若不以人廢言,就整個社會來說,富日子窮過的真正內涵也就在于此。
考察生活與社交
制度科學化
看清干部的另一面以杜絕腐敗
詳細了解領導干部的生活和社交情況,將其納入領導干部任職前考察程序,這是杭州市日前推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新舉措。杭州市委組織部表示,在領導干部任職前考察其生活與社交,有助于選拔作風上過硬的干部。
據悉,杭州市推出這個舉措后,因發現問題而不能任用的干部15人,誡免談話123人,由此可見,這種在選拔干部上的審慎態度,并不像有些媒體所質疑的那樣,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多年來,無論是逐步試點的基層直選還是差額選舉,都在顯示黨和政府對于選拔干部操作方式的透明化、公開化,從而讓更多的群眾和黨員獲得選拔干部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和選擇權。而杭州考察干部生活和社交的實踐,是內容上的又一進步。
由公權力介入領導干部的私人范疇,并對這種關系進行鑒別、分析以及評定,來確認候選干部的純潔性,這雖然不能說是什么創見,但確實是一種更加科學化的制度安排。說它是科學化,首先是對于候選干部來說,在他們獲得權力或者權力獲得升級之前,其被選擇的理由必須從作為一個人的理由開始,換句話說,只有保證自己生活和社交的健康,才能保證他們作為權力獲得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性,不能好好做人,也就無法好好做官。
在西方國家,這個問題是由選舉制度、議會通過制度及媒體監督來解決,獲得公共權力的人,他的一切往往象被放在顯微鏡下似的被放大被檢查,無微不至,連違反過交通規則被罰款的事都可能翻騰出來。
我們不可能照搬西方民主,但將考察深入到生活與社交,了解一個完整的人,還是很有必要的。把候選干部的形象盡可能地展現到組織和群眾面前,使組織和群眾對權力的使用者有清晰的認識或了解,既保證選拔干部的準確性,也能能起到杜絕腐敗的作用。從已經了解的腐敗案來看,不是許多干部的腐敗之路就起自生活與社交嗎?
也可以說,這是付出了高額的反腐敗成本之后獲得的一點經驗。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跑得來官才有人去跑
禁止跑官禁來禁去還是有人跑

匯集了33項制度、涉及干部監管各個方面的《四川省黨委組織部門干部監督工作規程》已由四川省委組織部編制出臺并執行,全省干部監督工作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規程》明確規定:領導班子職數沒有空缺而啟動干部任用程序的一律無效;凡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搞非組織活動的,一律取消任職資格,已提拔的要從領導崗位上撤下來,且三年內不得提拔使用。
在四川之前,山西、山東、內蒙古自治區已經相繼做出類似規定,而更早之前黨內監督條例的出臺以及黨內紀律處分條例的重申,更是具有權威意義。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對于腐敗分子有著非同小可的震懾作用,并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也應看到,這種事后治理的糾錯機制難免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它不僅造成成本的注定高企,而且也無助于一勞永逸地予以徹底解決。所以,在強調事后治理的同時,更應該著手于事前防范,將跑官買官之風扼殺在萌芽狀態。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事實上,跑官要官者之所以得逞,是因為能夠跑來。有一個人跑來了官,才會有兩個三個以至更多的人去跑。這一定是有能夠得逞的土壤和條件。
選拔任用干部由個別人或者一把手說了算,加上說話算數的領導者作風不端正,就會被跑官要官者鉆空子,投其所好,以求一逞。可能組織上剛剛作出“嚴禁跑官要官”的決定,跑官要官的歪風剎住了一些,可是管不了長遠。因為,在僅僅靠領導者個人素質為依托的前提下,你不可能保證所有的管干部的領導人和一把手都是廉潔奉公不講個人情面的。那些買官賣官,造成一個地區集團腐敗的案例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所以,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制度的保證,“嚴禁跑官要官”就只能起到表明態度的作用,是一條難以落實的條文,不那么令人信服。
聽證會也有不民主
不民主的聽證會不是聽證會
為我所用仍大行其道
從2002年初第一次全國性、大規模的鐵路春運價格聽證會以來,聽證會如雨后春筍,數量越來越多,頻率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寬,讓公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務公開與公正。毋庸置疑,聽證的興起,是中國政務的進步,但雜音不容忽視。打了折扣的聽證、預設結果的聽證、逢“聽”必漲的聽證……這些雜音,一點點腐蝕著公眾對這一朝陽制度的信任。
電信、鐵路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行業和部門相繼召開價格聽證會,顯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更為重要和關鍵的是,如何把聽證會制度落到實處,而不是成為一種形式去走過場。應該清楚,聽證會絕不是一次無關痛癢的會議,不僅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實現群眾對政府定價的監督,防止暗箱操作的有效手段。
我們的聽證會多由政府組織和主持。遺憾的是,在有的地方或有的部門,表面上說要召開聽證會,社會各界和消費者代表都可以參加,實際上卻很少輪到普通消費者代表發言?;蛘撸幢憬o了普通消費者發言的機會,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最后被采納和聽取了多少,卻始終不得而知。這樣下來,難免有人說聽證會是展柜里的花瓶,是少數專家學者的聽證會,不是群眾的聽證會。可以想像,這樣的聽證會與群眾的心理預期注定相距遙遠。
聽證會,是我們從國外學來的一種溝通形式。也是因為它是一種有效形式,我們才引進才借鑒。說到底,聽證會是一種表現民主的形式,以征求民意并商討最合理途徑為要義。
聽證會,請各方面人士面對面探討問題,那就應有、且更允許有反對的聲音發出來;也只有經過贊成和反對兩種聲音的激烈交鋒,才能使所要解決的問題層層暴露并進而清晰,各方利益也才能兼而顧之。

然而,如今一些聽證會變成了官員們手中實現權力意志的工具,以操縱為目的,或者變成形象工程,僅僅表示我民主,成為某些地方或部門擺出來的一個好看的花瓶。
問題還是在于怎么對待手中的權力以及權力被怎樣監督。
我們有些官員就有這樣的本事:不論是什么東西,不論是哪樣形式,不論它們從哪來原來什么樣兒,都能為我所用。
經濟整合牽動南中國
市場必須清障
畫地為牢只能自食惡果
最近,廣東、廣西、湖南、海南、福建、江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南中國”9省區聚在第二屆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上,開始著手清除發育“諸侯經濟”的體制因素,以構建南中國統一大市場。
今年以來,有關改革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從官方到民間的熱議,并不是出自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特殊紀念,換句話說,“向前看”遠遠要比“回頭看”的姿態強烈。
在年初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強調,2005年仍是中國的改革年,準確地說仍是改革攻堅年。而在日前結束的中國改革高層論壇上,改革攻堅年更是成為與會各界人士的共識。
以泛珠三角為例,這次改革之廣、攻堅之巨,恐怕是近年來在市場整合方面少有的實踐。早在去年的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中國南方9省區與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簽訂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相互間達成了“打破地區封鎖,促進市場開放”“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的共識。一年以后,南中國9省區政府在該框架協議基礎上又達成了相互間的《地方稅務合作協議》、《農業合作協議》、《物價部門交流合作框架協議》等近20個專項合作協議,分別在農業、物價、稅收、人才、勞務、海關等十多個領域形成“清障”共識。
應當看到,這次南中國9省區的市場整合舉動,既是區域互補的需要,更是市場充分發展的需要。20多年前,以廣東為代表的南中國率先步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格局,市場機制和市場觀念逐步生根發芽并形成存量優勢,如何使得這種市場優勢得到有效溢出并利用,就是擺在發展并不平衡的各路諸侯面前的一道課題。令人欣慰的是,近來9省區在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快速步伐,說明在有利可圖的市場經濟面前完全可以拋棄門戶之見,搭上彼此創造的便車。
由于競爭的存在,市場經濟必定會在地方之間區分出三六九等,但這不能成為畫地為牢的借口,相反,只有正視市場經濟的這種威力,才有資格和機會去占有它、利用它。行政手段對市場經濟的作用,只在于去配合它而不是去支配它。
可以預見,這種整合將不會僅僅限于南中國9省市。
央企利潤劇增
掏了誰的口袋
政策保護管得了今天管不了明天
今年上半年,央企實現利潤2988.1億元,同比增長29.1%。而去年全年,央企共實現利潤4784.6億元,比上年增長57.6%。有數據顯示,央企利潤的66%來自于中石油、中移動、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等7家高度壟斷性企業,其中僅中石油一家就貢獻了1029.27億元,接近總額的四分之一。
客觀地說,把上述7家央企描述成高度壟斷性企業,是不準確的。應該說它們只是在政策保護下的有一定壟斷性的企業。
央企有高額利潤是好事,但要看它們的利潤來源。比如中石油,從上面數字可以看出那樣好的利潤,正是來自市場上汽油、柴油一直上漲的時期,它顯然是靠政策性漲價獲取的高額利潤。其他如中移動,月租費、雙向收費,明顯不合理,讓用戶恨得咬牙切齒,但在政策保護下就是不改。
人們說,這些企業是寡頭企業,不一定準確,但也有幾分道理。
在當下我們這里,那些根正苗紅的央企在做大做強過程中,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背后的行政力量,以促成自身的地位。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行政力量扮演的角色很值得商榷。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行為在于規避和治理壟斷企業,而不是去鼓勵甚至扶持。由此可見,央企的日益壯大,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醫改不成功
與市場化無關
根子在政府管理缺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备鹚I導的課題組日前公布了有關中國醫改的課題報告,報告對醫改的總體評價是:既不公平,效率又低下。
醫改失敗的消息引來國人一陣熱評之后,衛生部一位官員指出了下一階段醫改的新方向:政府醫院與社會非營利醫院要成為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以此來體現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性質。話里話外,似乎都在預示著先前以市場為導向的醫改已經進入死胡同,大有推倒重來之勢。
對醫改市場化的批評向來不絕于耳,其觀點認為,市場主導的結果是,醫療服務越來越好,但醫療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產生看病貴、看病難等社會問題。但在市場經濟里,按質論價、優質優價本來是一個樸素的道理。其實,當前反對醫改的市場化,實質是反對市場的競爭化。要知道,反對市場主導的結果只會是,醫療價格越來越高,而醫療服務卻可能越來越糟。
促進市場化則是促進市場的競爭化。市場上的博弈表面上發生在買方與賣方之間,真正的競爭則主要發生在買方與買方之間、賣方與賣方之間。具體到醫療市場的競爭,這就包括醫院與醫院的競爭、患者與患者的競爭。醫院與醫院之間的競爭固然較為明顯,而患者與患者之間的競爭雖然不太明顯,卻使得窮人可能看不起病。但是患者競爭所導致的這種社會后果,不應歸咎于醫院競爭。恰恰相反,如果缺乏醫院競爭,患者尤其是窮人患者的地位將更為不利。
所以說,多年來,我們醫改之所以沒成功,根子并不在于其堅持市場化趨向,而在于在這一過程中,有關部門始終處于缺席地位。
如那位衛生部官員所說,政府醫院與社會非營利醫院要成為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梢詥栆粏?,有誰愿意來干那種社會非營利醫院,有多少資金愿意投入那種社會非營利醫院?這不是畫餅充饑嗎?醫療成為社會問題的根子,在于政府不給或少給本應投給政府醫院的經費,一味把財政收入投放經濟建設中,保證不了它原來應有的福利性,形成逼著政府醫院采用民營醫院市場化運作的局面。
大學生校外租房解禁
堵不如疏
不好管理是懶與笨的借口
教育部近日下發的高校學生住宿管理通知里提出,對于大學生校外租房不再禁止。據悉,通知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今年畢業生離校和新生入學這段時間,做好學生宿舍調整工作。對在校內宿舍和公寓安排確有困難,而須在校外租房的學生,學校也要制定切實措施,力求做到相對集中管理,努力為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提供保障。
想當初,先是廣東對在校外租房的大學生實行召回機制,接著,青海更是絕決,將校外租房者一律開除,而教育部也是一度跟風,下發通知不許大學生校外租房。但是,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卻又突然實行大赦,讓人不得不對有關方面的出爾反爾感到可笑。
對于大學生校外租房,其實有幾個基本事實不容回避。首先,禁止大學生校外租房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正如一位法律界人士所說,法律上沒有規定某一類公民沒有租房的自由,大學生是公民中的一類,這也就是說,法律上并沒有明確規定不準大學生校外租房。既然是沒有明確禁止的,那么也就是允許的。
其次,禁止校外租房實際上許多學校也無法做到。隨著學校的擴招,生員的大量增加,許多學校都面臨著住宿條件不足的困難,有的是無法按要求按班級住宿,有的是打亂后在校內宿舍和公寓統一安排也有困難,只有到校外租房。加之在校內住宿的諸多不如意,在這種情況下,強行要求大學生一律在學校住宿事實上也已不完全可行。
第三,禁止校外租房仍然避免不了大學生婚前同居問題。禁止校外租房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解決大學生婚前同居的問題。但是這一招其實并不靈。不準長期租,臨時租可以吧,周末、節假日仍然可以出去開房同居。而且法律既然允許在校大學生結婚,這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校期間戀愛和同居是可以的,至少不是違法的。
因此,當校外租房這種現象不可避免地擺在有關方面面前時,需要做的是疏導而不是封堵,其實上述尷尬局面的出現,反映我們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太多了。這個問題,則直接表現了在大學管理上的觀念極其落后。學校都有大量的宿舍,習慣于把學生圈在里面進行靜態管理。而大量的宿舍,需要建設需要維護與管理,耗費本該用于教學與科研的大量資金。其實,大學本來就是以租房制為主,學校提供一部分,主要還是到社會上去租房。進行了好多年的學校管理及后勤服務社會化,租房制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租房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它是與教育改革聯系起來的。
至于租房出現的不好管理的問題,只能是懶與笨的一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