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發現人類宜居地終年陽光普照溫度適宜
歐洲航天局日前說,歐洲“斯馬特1號”探測器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個可以建立人類定居點的地方。科學家們正期待探測器采集到更多有關月球環境的數據,以便為月球探索打下基礎。
科學家介紹說,“斯馬特1號”探測器使用紅外頻譜儀觀測月球南極附近的情況。不過,最令科學家興奮的是在月球北極附近發現的一處地方,這里“終年陽光普照,溫度適宜”,有望成為一個理想的宜居處所。科學家說,他們正期待著能早日在月球上建設一個人類定居點。
此外,科學家還對月球上最大的天然坑穴滿懷希望,期待在坑穴內找到地球上存在的巖石等,這些都將可能是今后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的材料。
歐洲航天局的月球探測器“斯馬特1號”于2003年9月升空。這一探測器采用了有別于傳統航天器化學燃料發動機的太陽能離子發動機,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通過電離惰性氣體原子而噴射出高速氙離子流,為探測器提供主要動力。太陽能離子發動機利用燃料的效率比普通化學燃料發動機高10倍。
40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危害日益加劇
據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楊曉紅) 中國農業部一位高級官員19日在北京說,近10年來,外來生物入侵中國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的趨勢。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在19日開幕的“亞太經合組織外來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國際研討會”上說,近10年來,新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至少有20余種,平均每年新增約2種。據不完全統計,中國11種主要外來入侵生物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70多億元。
朱秀巖說,中國是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有400多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中國有50余種。
他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工作。農業部成立了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組織各地開展了以紫莖澤蘭、豚草、紅火蟻等外來入侵生物為重點的集中滅除,通過廣泛發動群眾,群防群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美國百萬孩子在家上學 不信任學校教學質量
據美國教育部統計,全美至少有110萬名兒童在家上學,而在10年前僅有36萬名。國家家庭教育研究所的瑞博士最近估計,在家上學兒童的數量遠比官方公布的還要多,在2003年可能就已達到了170萬到210萬,在家上學的兒童總數已占學齡兒童的2%。
瑞博士認為,美國在家上學孩子的增多,一是公立學校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導致一些家長對學校不信任。這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在學校所獲無幾,浪費時間精力,還不如親自對孩子進行教育。二是美國學校校園垃圾文化泛濫,酗酒、吸毒、變態及暴力事件在許多條件不好的學校時有發生。家長擔心,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三是宗教原因,學校所傳授的知識或觀念不符合家庭所持的傳統宗教觀念。
當然,擁擠嘈雜的課堂、枯燥無味的課程,也使美國孩子對學習感到厭煩。不能因人而異的教育方式使在校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也是導致在家上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美國,在家上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雖然已在全美50個州都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也得到了社會的積極肯定,但持反對意見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教師組織認為,在家上學目前缺乏美國聯邦級別的監控,在家上學的師資水平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認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進行全面衡量。
在美國公立學校還沒有明顯改善其連年滑坡的教育質量,校園內不健康的垃圾文化還未得到清除的情況下,在家上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一定會以更快的速度在美國繼續流行下去。
空客推出無線網絡系統 飛機上可打手機上網
歐洲空中客車公司20日宣布,該公司已正式推出全球首個客艙“無線網絡系統”,一旦普及,乘客在飛機上上網、打手機將成為現實。
所謂客艙“無線網絡系統”,是把各種無線應用方式都集成到飛機電子體系架構中的一種技術系統。它使乘客可以在飛機上打手機和上網,而不用顧及是否會干擾飛機的飛行。
例如,如果乘客打手機,為手機接上專門天線后,其信號會被首先傳送到機艙內的一個裝置,然后傳送到一臺服務器,再借助于“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傳送到地面,最后接入地面電話網絡。上網所依據的技術原理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使用手提電腦上網還是打手機,只需在設備上插入同一根專門天線就可以進行數據發送,而不需要更換不同的天線。
空客公司在新聞公報中介紹說,客艙“無線網絡系統”用途廣泛,除了利用它打手機和上網,還可以進行無線視頻交流。
預計2006年下半年,世界最大客機A380將率先引入這種系統。這家公司正努力開發新技術,希望能使在飛機上打手機的價格與手機國際通話價格大致相當。
美科學家分析斷言全球氣候將變得更加炎熱干燥
9月21日美國媒體報道,不同時期的蠑螈化石形態發展反映了蠑螈在過去三千年中不斷與氣候相適應的過程,因此對蠑螈化石形態的研究可以反映三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同時通過對該物種的研究可以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以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日前科學研究者對蠑螈近三千年來的后全新世化石記錄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記錄了各個時期的典型形態特征。該課題組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哈德利教授具體負責,她通過在已知的氣候變化范圍內對蠑螈化石記錄進行分析,得出不同時期的蠑螈化石由于氣候變化而明顯不同。
課題組發現幼稚形態時期的個體性發育已經成熟,但是仍然保持水棲和幼蟲特征,身形也比中世紀溫暖時期(MWP)的陸棲形態時期的個體小很多。哈德利教授說道這種變化反映了蠑螈逐步適應MWP溫暖干燥的氣候。這種氣候出現于距今1150年至650年,適合陸地變溫動物的繁衍,而此階段蠑螈化石的變化符合了氣候的變化。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哈德利教授根據黃石地區的化石斷言未來氣候將變得更加炎熱、干燥,而這種氣候將破壞水生環境的生態系統,并逐步淘汰一些水生幼蟲形態個體。該想定認為脊椎生物的數量將不斷減少,水生態系統內的事物鏈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我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龍芯2號問世
近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龍芯”2號計算機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并已裝備多種現代電子產品,初步形成了產業鏈,使我國在電子產品的核心技術上開始掌握主動權。鑒定委員會認為,這款芯片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2000年左右的國際先進水平,相當于中檔的“奔騰Ⅲ”處理器。
據介紹,“龍芯”2號是國內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支持64位Linux操作系統和X-window視窗系統,比32位的“龍芯”1號更流暢地支持視窗系統、桌面辦公、網絡瀏覽、DVD播放等應用,尤其在低成本信息產品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龍芯”2號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于國外同類芯片,其標準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已達到奔騰Ⅲ的水平。在短短的22個月時間里,“龍芯”2號CPU性能比“龍芯”1號提高了10倍。
研究人員介紹,未來“龍芯”2號將與“龍芯”1號以及正在研制的“龍芯”2號增強型一起形成一個分別面向嵌入式應用、桌面應用以及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機應用的芯片系列。其主要應用目標是Linux桌面網絡終端、低端服務器、網絡防火墻、路由器交換機、多媒體網絡終端機、無盤工作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