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卜行寬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江蘇省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常委,江蘇省和南京市耳鼻咽喉科學會主委,聽力國際副主席,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防聾工作中國代表。近10年來,主持世界衛生組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6項,3次榮獲省政府科技進步獎,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和2005年分別榮獲全國和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您知道嗎?聽力如同人的呼吸一樣重要。聽覺是人與人相互溝通、人與環境相互協調的重要途徑。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使人們對維護正常聽覺有著更迫切的要求。然而,由于噪聲污染、濫用耳毒性藥物、一些感染性疾病和中耳炎等尚未得到很好的控制、遺傳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聽力減退的患病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1985年全世界聽力殘疾人數為4200萬,1995年增加為1.2億,2001年增加到了2.5億。在16年中竟增長了6倍。耳聾和聽力減退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它不但嚴重阻礙兒童言語發育、認知和教育,也給成年人和逐年增多的老年人的與人交往帶來嚴重影響。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報告:成年人聽力損失位居所有可造成全世界負擔的疾病的前20位之內,而在我國所屬的西太平洋地區,列于前10位。這些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迫切需要解決。
我國根據1987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推算,當時聽力語言殘疾約1770萬人,占全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約5164萬人)的34.3%,為各類殘疾之首。在政府的高度關注下,我國的聽力語言康復工作在近十多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發展速度非常快。1999年由民政部、衛生部、教育部和殘聯等10個部委(會)聯合發文確定,自2000年起,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愛耳日”活動對提高全民防聾意識、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哪些原因可導致聽力損失
凡外耳和中耳病變,聲波不能正常傳人內耳者,稱為傳音性聽力損失。常見的原因有:先天或后天畸形(耳道閉鎖)、耵聹完全堵塞、外傷性鼓膜穿孔或聽骨鏈中斷、化膿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癥等。
凡內耳或聽神經系統病變,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見的原因有:先天性聾(遺傳因素或宮內感染致內耳發育不全)、早產兒(體重小于1500克)、新生兒窒息或嚴重黃疸、急性感染性疾病(腦膜炎、腦炎、腮腺炎等)、耳毒性藥物中毒(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鏈霉素、小諾霉素、利尿劑、抗瘧藥等)、噪聲(工業、交通、娛樂)、人口老齡化、突發性聾等。
根據1987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表明,歸因于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約63%,傳音性聽力損失約14%,其他聽力損失約6%,原因不詳的聽力損失約17%。
早期聽力減退有哪些表現
成人:①常聽不清他人說話,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的說話更難聽清。②接電話困難。③常把電視機或音響設備的音量開得過大,使他人受不了。
嬰幼兒:①新生兒對突發的大聲無驚跳或眨眼反射。②3-6個月嬰兒在有聲音時并不停止哭鬧或活動。③9-12個月嬰兒的頭仍不會轉向說話者。④2歲仍不會講兩個字的短句。
患有聽力減退的人該怎么辦
原則:早期發現,正規就醫,明確診斷,科學處理。
傳音性聽力損失:因主要是聲波傳人障礙,大多數可行手術來恢復,如外耳閉鎖成形術、鼓膜修補術、鼓室成形術、鐙骨手術等。對不能或不愿手術者,可使用助聽器。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由于內耳及聽覺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病理極其復雜,醫學界至今尚未完全解開這一迷路之謎。又由于血一迷路屏障的影響,全身應用某些藥物不能到達耳蝸,而包埋在顳骨之中的內耳使局部用藥也非常困難。因此,如何處理好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世界難題,絕非虛假廣告所吹噓得那么容易。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在該領域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處理技術在不斷更新,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已經可以使聾人回到有聲世界,面對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束手無策的時代不但已經過去,而且可以預計在未來的20年內將有新的重大突破,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世界難題將不再是遙遙無期的了。
就當代醫學水平而言,除部分突發性聾經及時治療可望恢復外,其余迄今尚無特效藥物可用。目前流行的“純中藥”、“祖傳秘方”、“神經生長因子”、針灸等治療方法尚缺乏科學依據,經不起實踐檢驗,不宜采用。尤其是嬰幼兒更需注意,家長若迷信于打針、吃藥,不但錢財被蒙騙,更重要的是耽誤了言語發育期。科學研究表明,出生后6個月的嬰兒進入言語發育期,到3歲便基本完成。因此,對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必須早期干預。大量事實證明,在嬰兒6個月內干預和以后才干預,其效果完全不一樣。前者經過科學的康復手段可使聾兒能聽會說,近似于正常人。
什么是聽力康復
聽力康復是對臨床醫學無法治愈的耳聾患者,通過選配助聽裝置并進行聽覺一言語訓練,使其回歸到主流社會的一門科學。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是聽力康復的重要工具,聽覺一言語訓練是聽力康復的重要內涵。根據我國國情,聽力康復可有多種模式,應鼓勵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
助聽器:助聽器是一種高級電聲放大裝置,其形式有盒式、耳背式、耳內式、耳道式和全耳道式之分,其電路有模擬、半數字(可編程)和全數字之分。助聽器必須在醫生檢查后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正規地選配,不可在商店隨意購買。
人工耳蝸:人工耳蝸又稱電子耳蝸,是插入到內耳的特殊聲一電裝置,由體外和體內兩部分組成。外界聲信號通過體外的特殊編碼裝置傳人由顯微手術植入體內的接受一刺激器,通過微電極放電(代替損壞了的毛細胞)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人工耳蝸適用于用助聽器后效果不理想的重度聾患者,尤其是語后聾和3~5歲以下的語前聾患者。我國自1996年開展“多導人工耳蝸植入術”以來,已行1500多例。成功的植入人工耳蝸和康復訓練改變了患者的一生,取得了極好效果。
如何預防聽力損失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至少50%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的。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要在2010年以前減少可預防的聽力損失所造成負擔的一半的戰略目標。在實踐中我們應當努力做到:①大力加強公眾防聾意識,使得“善待聽力”成為人人關注的事情。②注意全身健康,接受計劃免疫,積極防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全身疾病。③合理用藥,切勿濫用抗生素,尤其是耳毒性抗生素。④及時治療各種中耳炎。⑤加強治理噪聲污染和防噪聲措施。⑥進行婚育的遺傳咨詢,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⑦開展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項目。每個新生兒都應在出院前接受聽力“初篩”;對未通過者需在29天或42天左右接受“復篩”;對“復篩”未通過者應在3個月內進入聽力損失的診斷程序;應在6個月內明確診斷并對確診者進行干預。凡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嬰幼兒(如兒童期永久性聽力損傷家族史、孕母宮內感染、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聽力損傷相關的綜合征、頭顱外傷、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和家長懷疑孩子有聽力減退者等),即使篩查通過,仍應跟蹤隨訪聽力至3歲。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