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面療法也稱擦面療法,是用雙手掌輕輕搓揉面部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民間簡便治療方法。
搓面療法流傳較久。相傳在三國時期,就有應用這種療法治療面部燙傷后瘢痕的論述。據《拾遺記》載:三國時期,孫權的兒子孫和,不小心燙傷了心愛的鄧夫人,醫生用白獺的骨髓與白玉、琥珀配制成外用藥搓面,治愈后鄧夫人面部白里透紅,更加嬌艷動人。明末李自成起義軍中,亦有一位稱為“老神仙”的軍醫,搓擦治療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瘢痕,屢見奇效。清代吳尚先在《理溣駢文》中也載有:“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由于搓面療法簡便易行,所以歷來經久不衰。
搓面療法通過搓后熱感和搓擦面部穴位,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不僅可以治療面部疾病,長期應用還可以延緩顏面皮膚衰老,推遲老年斑的產生,并有保健作用。
那么如何搓面呢?
先將兩手掌相對,用來搓動,由慢而快,約30~40次,以熱為度。手掌搓熱后,立即改搓面部,先從左側開始,經額到右側,再經下頜部(過承漿穴)搓回左側,如此為一周,從左到右順時針方向輕輕搓揉10余周,再從右到左逆時針方向輕輕搓揉10余周,每日早晚各一次。
應用搓面療法可根據病情需要,配用適當藥物煎水洗臉后,再搓揉面部。治療某些疾病時,如與點穴、按摩等療法相配合則療效更佳。但不可濫用對皮膚有腐蝕、刺激的藥物。
應用搓面療法,手法要由輕逐漸加重,切記不可過分用力,以免損傷皮膚。
凡患面部皮膚病。如瘡疔膿腫、皮膚劃痕過敏者、過敏癥等不宜使用搓面療法。
搓面療法主要用于治療面部慢性疾病,如面神經痙攣、面神經麻痹、面部神經痛等,還可以治療面部色素沉著、雀斑等,并防止容顏衰老。
如面部皮膚皸裂,取熱水洗臉,擦干后涂上護膚脂,然后再搓面。每次10分鐘左右,早晚各1次,在氣候干燥、寒冷地區或季節,用此法則可滋潤皮膚,防止皸裂。
眨眼睛,取搓面療法,同時按摩眼眶和攢竹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鐘。
疲勞癥(指長時期從事腦力勞動,用眼疲勞、神倦乏力者),應用搓面療法,每次10分鐘,每天3次。或先用熱水洗臉后再搓面。搓面時,閉眼、放松,腦中除去雜念。
應用搓面療法須持之以恒,才能漸收功效。
作者簡歷:
作者系中國中醫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實用中醫內科雜志》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