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月前,在飛機上偶翻一本企業家雜志,不料竟迎頭撞上一著名男企業家的“形象無用”論,不僅當天胃口不開機上餐飲分口未動,如今一想起來,仍如梗在喉。
那企業家乃南方企業界的風云人物之一,財富亦榮登國內福布斯榜,無疑是一經營好手。采訪當中有段話,當記者問及如何體現企業家形象話題時,那企業家回答的大意是:男人不像女人,把事業干好就行了,我不太在乎這些。你看這襯衫,60塊錢買的,穿五六年了,出國啊談判啊都穿著它。腳上這鞋,才80塊,不是挺好的嗎?你只要把企業做大,人家一聽就服了。
我聞言趕緊細看報道當中夾著的照片,想看看他引以為榮的儀容儀表和那件襯衫。不料這一看,就看出氣來了。
只見那襯衫領口泛黃質地衰薄明顯未熨,再一看照片上的他打開兩粒扣子穿著這件襯衫連領帶也省了。翻翻前后頁再一看差點兒吐血,這位優秀的企業家竟然真的穿著這件“款老色衰”的慘白襯衫在周游世界。反正另一幅照片上站在異國背景穿西裝打領帶的“商務型”老外群中的他,依然堅持“不打領帶原則”,很神氣地笑傲在照片里。
咱姑且不問這位企業家是真的打心眼兒里不重視形象還是不會重視形象還是旨在宣揚富人也勤儉持家還是社會對成功人士的追捧給了他成功就是一切的思想,我只想把這件事兒當作現象來討論。那就是,男人穿衣到底在穿什么?
巴爾扎克在他的《風俗研究》當中有段名言:“服裝表現的就是人本身,他的政治信仰,他的生活方式,說穿了,就是人的象形文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怎么在表現人的多種方式當中,常常只有服裝才能最雄辯地把人展示給他人呢。最近,乍看起來,人們好象都穿著差不多的服裝,但對于看的人來講,誰怎么樣還是心里清清楚楚的。”
這段170多年前的語言,之所以現在讀起來還閃爍著光輝,我以為,它的確是人穿衣,尤其是男人穿衣的真理。
男人的確和女人不一樣。
世間流傳男人是社會的動物,女人是愛情和家庭的動物。對這句話,我無從評判正誤。但我知道,古往今來,男人是這個世界上“挑大梁”的概念在男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男人希望自己是“骨架”,是“結構”。兩性繁衍至此社會對男人的要求也是,比起女人來,男人應該更堅實,穩重,嚴謹,富于邏輯,說的還是“結構”的作用。
頂著“結構”基因出生的男人,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生活在人們對他的特定的邏輯思維要求里,行走人生。這樣一來,男人的穿衣就有了社會對他的要求。他需要穿出堅實,穩重,嚴謹,富于邏輯的感受,他需要用挺括的質地,堅實而富于邏輯韻律的裁剪來實現這一切,以便社會可以通過他的穿衣來認知他想給社會給周圍帶來的權威感和影響力的內容。
這就是為什么各國政治家和商界人士總是嚴謹而挺括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道理。
因此,男人穿衣,不是在穿衣,也不是在穿“虛榮心”。男人穿衣,是要穿出“秩序”,穿出“法律”,穿出“思想”,穿出“政治”來的。這是一場男人和服裝間有關“政治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較量。
至少,作為一個女人,我是這樣來看男人的穿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