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消費者希望可以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占到上風,只有一個真理:克制自己的石油需求,最終遠離石油而采用其他替代品
近期,國際油價突破每桶70美元的大關,即將成為去年“卡特里娜”颶風后的新高。如果石油供應出現大規模中斷,將必然帶來嚴重的后果,并最終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減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發出警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會加劇全球經濟失衡,并使得全球經濟出現危機的風險大大增加。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警告,人們再次期待著國際油價的理性回歸。那么理性的油價何在?
政治因素
油價不可能很快走下坡路,主要原因不僅是石油需求難以降低,而且還由于石油的供應能力實在有限。
現在,原油市場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二大產油國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僵持。盡管伊朗外長表示不會利用原油作為經濟武器,但人們仍然擔心來自伊拉克、俄羅斯、委內瑞拉和其他地區的石油供應。
另外尼日利亞的動亂也導致原油市場上每天減少超過50萬桶的原油供應,而墨西哥灣每天的原油供應也因為去年的颶風而減少了超過30萬桶。
盡管存在著各種對于原油供應的擔心,美國原油庫存還是達到了7年來的高點3.41億桶,而這還不包括美國6.85億桶的石油戰略儲備。原油庫存的增長證明市場可以承受一定的風險,但更多的是對地理及政治上不確定因素的反應。
美元貶值的效應
用美元表示的原油價格與美元的升貶息息相關。
影響一國貨幣幣值的因素有很多,國際收支中的貿易差額與一國外匯儲備的高低是影響一國幣值的重要因素。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連續第四年上升,達到725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時,美國貿易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創記錄的5.8%,高于前年的5.1%。不僅如此,美國的財政赤字也在迭創新高。
美國白宮公布,2005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達到4270億美元,打破了2004財年的4120億美元赤字記錄。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連續4年持續上升,并再次創下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的最高記錄。到2005年底,美國的雙赤字已經超過1.15萬億美元,這不能不使人們憂慮美元的價值。
2002年初到2004年底,美元指數由116.82下跌到80.57,下跌幅度達31%,而這兩年油價大幅飆升,尤其是2004年以后,用美元表示的原油價格不斷刷新歷史新高。但同時用黃金表示的原油價格卻并沒有創出歷史新高。由此可見美元貶值對油價的影響。
通脹水漲船高
美國725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過多的流動性,勢必帶來通貨膨脹與貨幣的貶值,所以全球將不可避免地進入通脹時代。如果說美元指數的貶值是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如歐元、日元等的貶值,是相對貶值的話,那么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則會使絕大多數貨幣絕對貶值。
2005年由于美聯儲的連續多次升息,使美元指數又有所回升,到目前為止,回升幅度超過10%。但是,美元加息接近尾聲的預期使美元反彈的空間受到限制,而美國不斷增加的貿易赤字終將使美元承受不斷貶值的壓力,美國國會預算局估計,在至2015年的今后10年里,美國的財政赤字總額將達2.58萬億美元,每年的赤字額均將超過2000億美元。
在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黃金、原油可以保值的金融屬性就會顯現出來。到目前為止,美元貶值對這輪原油價格上漲大概起到20%以上的作用。今后,一旦美元幣值不穩,黃金大幅上漲還會助推原油價格上漲,而高利率常常與高通貨膨脹相聯系,這樣原油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
最終推動力
供求關系是決定任何商品價格的本質因素。由于原油的特殊性,即資源的有限性與不可再生性,導致原油的供應受現有的油田與生產設備的制約,從而導致原油供應存在瓶頸,一旦對原油需求增加或者預期增加而產能又不能相應增加,剩余生產能力不足,就會導致油價上漲。
即使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供應減少的突發事件的出現,也會使原來脆弱的供求關系失衡,導致油價上漲。本輪原油上漲正是在需求不斷增加、供應存在瓶頸或可能減少的事實與事件的輪番作用下,使原油價格節節上升。
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強勁增長導致對原油需求的增加推動油價上漲。1999年,世界經濟進入復蘇階段,尤其是美國經濟迅猛增長,對原油的需求開始大幅增加,導致原油價格開始回升。
2001年世界經濟、貿易、投資從2000年強勁增長轉為急劇下滑,世界GDP增長率從2000年的3.8%降到1.3%,創10年來新低。但從2002年開始,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均有所加快,尤其是世界經濟2004年經歷了25年間最強勁增長。
同時,全球低利率政策下的高投資率引起對石油等能源消耗出現較大幅度增長,石油需求增長超過預期,2004年全球平均每天對石油的需求是8240萬桶,增長達到3.4%,而2005年世界經濟仍然是高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增幅達到1.3%。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拉動了油價上漲。
1999年與2002年,世界石油都出現供需缺口,而這兩年正是原油價格開始上升的年份;2001年世界經濟大幅回落,原油的價格在這一年也出現回落,2003年以后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導致對原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從而推動原油價格迅猛上漲,可見,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是原油價格上漲的本質原因與最終推動力。
加劇全球經濟失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在關于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油價高企是導致全球經常賬失衡的主要原因,更是使得美國經常賬赤字不斷擴大的罪魁禍首。由于石油美元循環流入美國,這正在驅使利率走低,并刺激美國私人消費大幅度增長。
在2002年至2005年間,美國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6.5%,大幅度攀升了2%。出現這種經常賬赤字不斷擴大的結果,其中有一半原因是高油價因素導致的。
此前,一提到頭疼不已的經常賬戶赤字難題,美國總是將其歸咎于日本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貿易順差,尤其是中國,一直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很大壓力。但是,此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問題找到了基本病因。從中也可以看出,關于能源價格高企和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如今已經變得相當復雜。
IMF警告說,經常賬戶赤字預計在2006年會再次增加,部分原因也是在于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如今全球經濟雖然增長還比較強勁,但是,如果經濟失衡的情況繼續持續下去,那么全球經濟會岌岌可危。目前亟待需要探索出一個方案來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否則情況很有可能會變得混亂,屆時全球經濟將要承受很大代價。
全球經濟失衡的情況短期內不會改善,并可能令全球經濟擔負突發危機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預期,由于超額生產的能力十分有限,估計中期的能源供需平衡將仍然保持高度緊張態勢,石油價格將繼續保持現有的高價位。相比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原油價格高升的浪潮,如今全球油價面臨的居高不下局面會持續更久。
油價理性
如今的世界似乎走入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怪圈,人們在拼命地增加各種產能的同時,也拼命地消耗著不可再生的能源;在不斷地叫喊油價上漲的同時又拼命地儲備石油囤積居奇;在期盼和呼吁油價回歸理性的間隙又在為占有資源而流血爭斗。
事實表明,國際油價并不會因為美國石油需求的減少而走低。如果油價超過70美元,那么各地的能源消費將會減少,而如果下降至每桶50美元,OPEC將進行減產。更多的現象正在表明,只要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持續增長,油價就會繼續上升。
作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沒有任何降低需求的意愿。在這個時候采取了最負責任的能源政策的國家其實是中國,中國已經謹慎地限制了它的石油需求。上月,中國剛剛提高了成品油價格,決心提高自己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當然,也為了減少國有石油化工企業的虧損。
作為另外一個石油消費增長大國,印度也同中國一樣,調整自己的政策應對供應危機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中國和印度都已經決定建立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
我們每每都在試圖尋找在何種價位才會出現理性的原油需求,但我們更需要在尋找需求和價位時的理性,否則油價就沒有理性可言。也許油價根本就沒有理性。
目前,OPEC影響市場的力量已經大大減弱,OPEC能夠影響油價的惟一方向就是讓油價繼續上漲。但事實上OPEC要實施這樣的影響也不可能,因為當油價超過60美元一桶的時候OPEC還去減產的話,它將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如果消費者希望可以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占到上風,只有一個真理:克制自己的石油需求,最終遠離石油而采用其他替代品。